【https://www.feidashipin.com--写作素材】

党课,它是中国共产党组织的一门教育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的课程。各级党组织定期通过党课向党员和积极分子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性、纪律和党的基本知识都要教育。党课是每个共产党员的必修课,是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的重要方面。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党史教育党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脉络和线索的文章6篇 ,欢迎品鉴!

【篇一】党史教育党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脉络和线索

  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如何永远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如何实现长期执政,是我们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我们党要求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提醒全党同志,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在“七一”党的生日来临之际,本版专门约请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围绕近代中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和三大里程碑的脉络和线索,来寻找和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党中央决定,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那么,什么是党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我是谁”“为了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要干什么,应该干什么?中国共产党建立近100年了,回望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我们从中深刻感悟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内涵,经受思想的洗礼。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让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所阐述的三大历史性事件和三大里程碑的脉络和线索,去寻找和了解党的初心和使命。

  第一大历史性事件和第一大里程碑:建立中国共产党

  中国为什么会建立共产党?又是怎样建立共产党的?1945年5月31日,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结论讲话中说:“资本主义有它的历史,很久以前,世界上没有这个东西。两三百年以前,世界上才有资本主义,产生了一个娃娃叫资产阶级,同时产生了另一个娃娃叫无产阶级。中国和外国的古书上没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更没有共产党,这都是近代的产物。”同年4月21日,他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作大会工作方针报告时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所谓的帝国主义时代。跟着世界战争来了一个世界革命时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的面目、历史的方向就变了。十月革命后的新的历史方向,就是取消人剥削人的社会。俄国人民已经得到了胜利。许多国家都有了共产党。我们党1921年建立,到今年已经有了24年的历史。中国从五四运动起,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共产党,但已经有少数人有初步的共产主义思想。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全世界无产阶级及其他先进分子上了共产主义的一课。在马克思主义创立的70多年时间里,影响主要限于欧洲,全世界大多数人还不知道有所谓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开始在欧洲走路,走得比较慢。那时候我们中国除极少数留学生以外,一般人就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其人,现在十四五岁的娃娃都晓得。以前有人如梁启超、朱执信,也曾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据说还有一个什么人,在一个杂志上译过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总之,那时我没有看到过,即使看过,也是一刹那溜过去了,没有注意。朱执信是国民党员,这样看来,讲马克思主义倒还是国民党在先。不过以前在中国并没有人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比飞机飞得还快。11月7日俄国发生革命,11月8日中国就知道了。那个时候,把俄国的革命党叫做过激党。70多年马克思主义走得那样慢,十月革命以后就走得这样快。因为它走得这样快,所以1919年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五四运动以后,很快就晓得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势力的口号。这样的口号,这样明确的纲领,从中国无产阶级产生了自己的先锋队——共产党起,就提出来了。开党的一大时,我们那时候就是自己搞的,知道的事也并不多,可谓年幼无知,不知世事。但是这以后24年就不得了,翻天覆地!整个世界也是翻天覆地的。中国是翻天覆地的24年,世界是翻天覆地的28年。

  据考证,1899年在中文报刊上第一次提到马克思和马克思学说的是上海基督教广学会主办的《万国公报》。一个名叫李提摩太的英国传教士翻译了一个名叫蔡尔康的人写的《大同学》的文章,里面讲到了马克思和马克思的学说。他翻译的马克思中文译名,与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这三个字是一模一样。中国人见到马克思形象的画像是在8年以后,也就是在1907年,世界社出版了一本人物画册《世界名人六十人》,那里边有马克思大胡子的画像。这就是中国人最初对马克思的了解。那么,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产生70多年后,才被中国人所接受呢?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讲到的,20世纪初的世界和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俄国十月革命,一件是中国的五四运动。这样就使马克思主义走路的速度加快了!1949年9月16日,毛泽东同志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指出:“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孙中山也提倡‘以俄为师’,主张‘联俄联共’。总之是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毛泽东同志把这个问题讲明白了,把这个道理讲透了!“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这种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建立没有人剥削人的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被中国社会所需要,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在五四运动中,6月5日后,上海的工人进行罢工声援学生,这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独立地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就产生了中国共产党。那么,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样的党,是什么性质的党?现行党章中有明确规范的表述。但是70多年前《解放日报》社论的一段话讲的很具体、很生动。1945年6月11日,党的七大闭幕后,6月14日,党中央主办的《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的社论,社论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是中国人民为了自己的解放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做一个共产党员,对于人民,只有特殊的义务,没有特殊的权利。共产党员,首先是人民的勤务员,然后才是人民的领导者,首先是人民的学生,然后才是人民的先生。人民是自己解放自己,共产党员如果依照教条或狭隘经验,站在人民头上,强迫人民依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去进行解放斗争,那怕这种主观愿望、这种动机是为人民的,结果是办不通的,人民是不要这种自称为共产党员的人的。但是,如果共产党员做人民的学生与勤务员,虚心向人民学习,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人民的意见集中起来,然后站在之中,做人民的模范,与人民一起坚持下去,相信人民自己解放自己,那末,人民就非要这种真正的共产党员不可,因为如果没有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共产党作为领导者,人民的解放是完全不可能的。”关于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胡乔木同志曾写过这样一段话:“一大开过了,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连报纸上也没有一点报道。但是,中国的伟大事变在实质上却开始了。”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这28年里,正像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我们党尝尽了艰难困苦,轰轰烈烈,英勇奋斗。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000万烈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牺牲。目前,全国有名可考、并收入各级《烈士英名录》的仅有196万。

  第二大历史性事件和第二大里程碑: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在我们国家政权机构的一系列名称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人民银行,在这些名称中都有“人民”二字。我们的军队叫中国人民解放军,货币叫人民币。

  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是如何站立住的呢?我们党带领人民开始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这是我们党所肩负的第二大历史任务。但是,我们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的敌视。他们在经济上封锁我们,在政治上孤立我们,在军事上威胁我们。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美国入侵朝鲜,并将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侵占中国台湾,对我国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是否出兵朝鲜,进行抗美援朝,关系到新中国能否立稳脚跟和根基。针对朝鲜党和国家领导人向中国政府提出出兵支援的请求。10月2日至4日,中共中央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和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这个问题。在出兵问题上大家意见不统一,这是毛泽东同志一生中最难作出的决策之一。参加会议的人,各抒己见。多数人不赞成出兵或者对出兵存有种种疑虑。理由主要是中国刚刚结束战争,经济十分困难,亟待恢复;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还没有进行,土匪、特务还没有肃清;我军的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美军,更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在一些干部和战士中间存在着和平厌战思想;担心战争长期拖下去,我们负担不起,等等。听了大家的发言后,毛泽东同志说:“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样说,心里也难过。”在10月5日下午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仍然有两种不同意见。彭德怀同志到会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毛泽东同志针对林彪提出的美军高度现代化,还有原子弹等观点说,它有它的原子弹,我有我的手榴弹,我相信我的手榴弹会战胜它的原子弹,它无非是个纸老虎。经过会上的充分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会议最后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会议决定由彭德怀同志率志愿军入朝作战。10月27日,毛泽东同志邀请正在北京的王季范和周世钊到中南海。在谈话中他谈到了朝鲜问题。他的这段谈话对我们理解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为什么作出抗美援朝的决策有极大的帮助。毛泽东同志说,这段时间我们为了讨论这个问题,有很多天是睡不着觉的。但是,今天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了,因为我们的志愿军已经出国了。我们急切需要和平建设,如果要我写出和平建设的理由,可以写有百条千条,但这百条千条的理由不能抵住六个大字,就是“不能置之不理”。现在美国的侵略矛头直指我国的东北,假如它真的把朝鲜搞垮了,纵然不过鸭绿江,我们的东北也时常在它的威胁中过日子,要进行和平建设也有困难。所以,我们对朝鲜问题,如果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进尺,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更凶。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我们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们的头上,以台湾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腰上,把越南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脚上。天下有变,它就从三方面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不许它的如意算盘得逞。“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我是不打无把握之仗的。这次派志愿军出国,我们中央一些同志经过周详的考虑研究,制定了持久战的战略,胜利是有把握的。当时,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下这个决心需要何等的气魄和胆略啊!同世界上最强的军事大国美国进行较量,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场血与火的考验。战争的基础是经济,当时的战争打的是钢铁。我们看看中美之间当时经济总量、军事实力、钢铁产量的对比,就可以看到两国之间存在的巨大悬殊。1950年,美国工农业总产值2800亿美元,中国只有100亿美元;美国钢产量是8772万吨,中国只有60万吨;美国拥有包括原子弹在内的大量先进武器和现代化的后勤保障,还有最强的军工生产能力,而我军基本还处于“小米加步枪”的水平。但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一仗定乾坤,打出了国威、军威,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在朝鲜战场,号称世界头号强国、拥有世界第一流军队的美国,动员了它的全部陆军的1/3、空军的1/5和海军的近半数,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现代化武器,但最终还是被推回到战争的起点——三八线。这个事实戳穿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并给美国以严重教训。抗美援朝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威信,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维持了中国以后几十年的和平局面。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现行的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和政党制度是在这个时期确立的。我们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并取得历史性巨大进展。1954年6月,毛泽东同志曾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然而,就在这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党全国人民奋发努力,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不仅能够自行设计和批量生产汽车、飞机、坦克、大炮、拖拉机等,还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建成第一艘核潜艇,培育成功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研制成功第三代电子计算机,在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等。当时所取得的50多项科技成果达到和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正像邓小平同志后来所说的:“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在这期间我们还初步满足和解决了占世界1/4人口的中国几亿人的吃饭、穿衣基本生活需要问题,当时被世界公认为是一个奇迹。这29年是新中国的“三十而立”,为后来40年改革开放中国的“四十不惑”奠定了基础。

  第三大历史性事件和第三大里程碑: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是怎样进行改革开放的?改革开放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历史性决策。我们党实行改革开放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悉,是基于对人民群众要求和期待的深刻体悟。是对我国发展落后的反思,是对世界发展潮流的反思。邓小平同志是我们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那么,我们看一看,邓小平同志1977年7月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被恢复领导职务后,一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前,他是怎样思考和谋划改革开放的,梳理清楚这个脉络和线索,对我们认识和研究这个问题会大受启迪、大有裨益。年表记载:1977年9月29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四人帮”的干扰,耽误了我们好多时间。六十年代我国的科学水平同世界水平差距不大,一九六四年我国爆炸了原子弹,这是科学水平的集中表现。各个科学领域一日千里地发展,一年等于好几年,甚至可以说一天等于几年。一九七五年我曾讲过,同日本相比我国落后了五十年。那时我老想抓科研,结果不仅没有抓上去,反而我自己被抓下去了。抓科研不抓教育不行,要从小学教育抓起。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中国基础上创新,那末,我们就是有希望的。10月7日,他在会见日本三冈访华团时说:我们要引进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学习世界上的一切先进成果。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我们所讲的赶超世界水平,就是在本世纪末达到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11月17日,他在广东视察听取省委负责人汇报时指出:说什么养几只鸭子就是社会主义,多养几只就是资本主义,这样的规定要批评,要指出这是错误的。生产生活搞好了,还可以解决逃港问题。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四人帮”搞的“洋奴哲学”帽子满天飞,把我们国家赚钱的路子都堵死了。看来最大的问题是政策问题。政策对不对头,是个关键。这也是个全国性问题。12月26日,他在会见澳大利亚共产党(马列)主席希尔和夫人时说:林彪和“四人帮”反对马克思主义,他们不讲生产,谁讲发展生产就说谁是修正主义,那马克思写《资本论》是干什么的?马克思讲,共产主义是按需分配,要有物质基础。怎样才能体现列宁讲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什么叫优越性?不劳动、不读书叫优越性吗?人民生活水平不是改善而是后退叫优越性吗?如果这叫社会主义优越性,这样的社会主义我们也可以不要。1978年3月10日,他在出席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发言时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总是要表现它的优越性嘛。它比资本主义好在哪里?每个人平均六百几十斤粮食,好多人饭都不够吃,二十八年只搞了二千三百万吨钢,能叫社会主义优越性吗?干社会主义,要有具体体现,生产要真正发展起来,相应的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能够逐步提高,这才能表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6月23日,他在会见即将离任的罗马尼亚驻华大使格夫里列斯库时说:我们的发展停滞了十一二年,这个事实否定不了,落后的面貌也否定不了。认清了这个落后是好事。我们派了许多代表团到欧洲和日本去考察,发现我们可以利用的东西很多,许多国家都愿意向我们提供资金和技术,条件也不苛刻,从政治、经济角度对我们有利,为什么不干呢?国际条件有利,国内条件也有利,只要下决心干,就可以加快建设速度。9月12日,他在同金日成会谈时说:我们一定要以国际上先进的技术作为我们搞现代化的出发点。最近我们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们落后。什么叫现代化?五十年代一个样,六十年代不一样了,七十年代就更不一样了。9月16日至18日,他在东北三省视察时说:“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搞了20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10月10日,他在会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新闻代表团时指出:中国历史上对世界有过贡献,但是长期停滞,发展很慢。现在是我们向世界各国学习的时候了。我们过去有一段时间,向外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被叫做“崇洋媚外”。现在大家明白了,这是一种蠢话。我们派了不少人出去看看,使更多的人知道世界是什么面貌。关起门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由于受林彪、“四人帮”的干扰,同发达国家相比,经济上的差距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有的方面甚至是五十年。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我们好的传统必须保留,但要根据新的情况来确定新的政策。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我们不能允许产生一个新的资产阶级。我们引进先进技术,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有利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12月13日,他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讲话振聋发聩地强调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个讲话实际上成为随后12月18日至22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这个讲话是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是改革开放新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改革开放就是这样在全党全社会逐渐形成共识,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逐渐展开的。

  改革开放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极大地“活跃”了中国、发展了中国。从1978年至2012年,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都大为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成为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继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的世界工厂。我国先后于1999年和2010年跨入下中等收入国家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中华民族富起来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世界的影响力、感召力日益增强。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90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到16%以上。多年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是美国、欧元区和日本之和。我国的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历史的主题主线,就是肩负起了两大历史任务,即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第一大历史任务,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已经完成。第二大历史任务我们已经奋斗了70年,70年中有40年是改革开放。这个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我们现在还在继续努力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历史充分地表明,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都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是为了“天下大同”,实现共产主义。

  1945年4月,在党的七大预备会上,毛泽东同志在讲到我们党的发展壮大时,用了《庄子》上的两句话:“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党的一大召开时,我们党只有13名代表、50多名党员。党当时是多么“简”啊!今天,我们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党,拥有近9000万名党员,4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在近14亿人口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长期执政。新中国成立也已经70年了。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天,我们党又是多么“巨”啊!但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篇二】党史教育党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脉络和线索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从1921年成立以来,党已经走过了100年艰辛而辉煌的风雨历程。我们都知道,党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和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这100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100年,是我们党经受各种风浪考验、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的100年。

  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一、党史发展脉络及学习意义

  1919.5-1949.10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尝试过许多救亡图存之路,从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从旧式农民起义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最后都走不通,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成功了。这就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人民的意愿和心声,顺应了历史的规律。

  1949.10-1998.12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

  旧中国留下了一个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的烂摊子,就拿号称“现代工业脊梁”的钢铁来说,1950年,全国钢产量只有61万吨,不及现在一个小钢铁厂的产量。国际社会对新中国的前景充满怀疑。共产党能够建立新中国,能够建设好新中国吗?中国共产党不信邪,硬是顶住各种压力,领导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具备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国家。这就告诉我们,尽管有曲折、有困难,尽管社会主义道路是前无古人,充满着探索和艰辛,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建设好新中国。

  1998.12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必由之路

  中国要发展、生活要小康,就要回答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2015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52万亿元人民币,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跨越。这就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和回答了这个重大课题。

  二、一百年艰辛与辉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我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在列宁主义的共产国际帮助下诞生的,它从诞生时起,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为最终奋斗目标,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统一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一诞生,就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和革命统一战线策略,发动和领导工人进行罢工斗争,为推动人民革命运动新的高潮作了充分的准备。

  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陈独秀任书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实际上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作用。

  1920年10月,由李大钊、张申府、张国焘3人发起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李大钊为负责人。罗章龙、刘仁静、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缪伯英、范鸿劼、张太雷等先后加入,成员大多为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骨干。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7.23-7.31在上海、嘉兴南湖举行。

  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3人,他们是:上海小组的李达、李汉俊,武汉小组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小组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小组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小组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小组的陈公博,旅日小组的周佛海。参加会议的还有武汉小组的包惠僧(他是在广州与陈独秀商谈工作期间,受陈个人委派参加会议的)。参加大会的有13人,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当时,对党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李大钊、陈独秀因各在北京和广州,工作脱不开身,而没有出席大会。共产国际派马林(荷兰人)和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俄国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举行一半时,法国巡捕前来介入,会议被迫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会议内容主要有三点1.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党纲全文十五条目,吸取了国内四个党纲和参考俄、英、美共的纲领,规定了党的奋斗目标、组织原则和党的纪律。2.大会还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3.另外大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一大标志着中国有了一个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全国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自此我国的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深远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一个转折点,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开端,她的成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新的领导力量和领导核心。中国革命不再由资产阶级领导,而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了。

  2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和新的革命纲领。有了马克思马克思主义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3有了发动群众的好方法。有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联合一切革命人民的战略和策略。

  4有了新的道路和前途。通过建立人民民主专政,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7.16-7.23在上海南成路辅德里625号(当时为李达寓所,今成都北路7弄30号)举行。

  出席大会的有党的中央局成员、地方组织的代表等共12人,他们是:陈独秀、张国焘、李达、蔡和森、邓中夏、施存统、王尽美、邓恩铭、项英、向警予、高君宇、张太雷。他们代表着全国195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也出席了会议。

  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在持续十三个月,罢工斗争达187次之多,参加罢工人数30万人以上,在这期间,各地先后建立100多个工会。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把领导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并建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党的领导下,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在持续十三个月,罢工斗争达187次之多,参加罢工人数30万人以上,在这期间,各地先后建立100多个工会。

  但工人运动受到了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色结镇压,尤其是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林祥谦、施洋烈士宁死不屈慷慨就义,工人运动也从此转入低潮。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恤孤院后街31号举行。

  出席大会的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瞿秋白、张太雷、张国焘等30多人(其中有表决权的19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会议。

  大会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在中国实行国共合作的决议,正确地分析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民主主义立场,以及把国民党改造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的可能性。党的“三大”关于实行国共合作的政策是正确的。

  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第一次国共合作于1924年1月12日在广州开幕。共产党人李大钊、毛泽东、谭平山等出席了会议。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这样,国民党就由资产阶级的政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联盟。大会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成为革命高涨的起点。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年1月11日—22日在上海举行。

  出席代表: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陈潭秋、张太雷、周恩来、彭述之、李立三、罗章龙等20人(其中有表决权者14人),代表全国994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参加了大会。

  中心议题:研究和讨论中国共产党如何加强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工人阶级如何参加民族革命运动以及党在组织上和群众工作上如何进行准备的问题。

【篇三】党史教育党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脉络和线索

  同志们:

  学习历史,我们必须掌握清晰的脉络和权威的定论,从历史脉络和线索来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第一个历史时期: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建立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段历史28年,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和显著的标识就是“革命”。第二个历史时期:从1949年10月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段历史29年,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和显著的标识就是“建设”。第三个历史时期:从1978年12月至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段历史34年,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和显著的标识就是“改革”。第四个历史时期:从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最鲜明的特征和显著的标识就是“复兴”。

  一、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

  在这四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完成和推进了“四件大事”,我们可以把“四件大事”用4个“天、地”或是4个“大业”来高度概括,即:开天辟地(完成救国大业)、改天换地(完成兴国大业)、翻天覆地(推进富国大业)、惊天动地(推进并将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强国大业)。

  第一个“天、地”,即“开天辟地”,形象比喻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完成的“救国大业”。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为了改变中华民族悲惨屈辱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但都最终归于失败。在近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剧烈冲突中、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几天后在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上结束。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建立。(1941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把7月1日作为建党纪念日,7月23日是诞生日,7月1日则是纪念日,两个日子是有差别的),在这之前各地建立的党组织,都是党的早期组织。毛泽东同志在总结党的创建的历史时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与以往中国其他政党和政治组织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确立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在艰辛的探索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28年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个过程中,党带领人民流血牺牲,历经千难万险。可以说,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它是红色的,是由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指出:“我们党尝尽了艰难困苦,轰轰烈烈,英勇奋斗。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据不完全统计,从1921年至1949年,牺牲的全国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达370多万人,平均每天牺牲370多人。他们真正用行动诠释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与壮志。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开始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第二个“天、地”,即“改天换地”,形象比喻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的“兴国大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异常艰难和复杂的。由于长期战争,国内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国民党残余伺机破坏,匪患严重。有些地方还未解放,很多基层政权尚未建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政治上孤立我们、在经济上封锁我们、在军事上威胁我们。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随后美国入侵朝鲜,同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遭到严重安全威胁。“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经过充分讨论和全面衡量,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威望,提升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新中国站稳了脚跟。

  与此同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如何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国共产党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中国共产党从“学习苏联”到“以苏为鉴”,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1954年6月,毛泽东主席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1956年,我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很快有了历史上的无数个第一:生产出第一架飞机、第一辆汽车、第一台拖拉机,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先后爆炸成功,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等。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多年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它不仅使中国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又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为增强国防力量和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条件,而且为之后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一切进步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还初步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穿衣问题,这在当时也被公认为是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全党保持了良好精神状态,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进而转化为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强大力量。大庆工人王进喜喊出“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口号。1964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王进喜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铁人”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共产党人的楷模,更是个为国家分忧解难、为民族争光争气、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铁人精神”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1960年2月,河南省林县人民用简陋的工具,劈开太行山的重峦叠嶂,引漳河水入林县,至1969年7月建成“人造天河”红旗渠的事迹(灌溉面积达54万亩),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伟大创造,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意愿,符合中国的实际,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场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三个“天、地”,即“翻天覆地”,形象比喻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进的“富国大业”。

  我们党在取得探索成果的同时,从1958年以后也开始出现失误甚至是严重失误,发生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挫折以及影响全局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内乱。面对“左”的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我们党进行了深刻反思。1978年9月16至18日,邓小平同志在东北考察时指出:“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同年12月13日,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个讲话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1978年12月18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深刻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创立了邓小平理论,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中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9年6月23-24日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形势,在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坚定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2002年11月8-14日党的十六大召开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形成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成功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从1978年至2012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成为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继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的“世界工厂”,并于2010年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第四个“天、地”,即“惊天动地”,形象比喻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强国大业”。

  2012年11月8-14日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举旗定向,谋篇布局,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为两个阶段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了擘画。根据党的十九大的展望,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新时代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影响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二、正确认识中共党内的早期领导人

  这里,我重点讲讲中共一大13个代表的人生路。中共一大的出席代表有: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东的陈公博,日本东京的周佛海。参加会议的还有武汉小组的包惠僧(受陈独秀个人委派代表广州区参加会议),共13人。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当时,对党的创立作出重要贡献的李大钊、陈独秀因工作脱不开身,没有出席大会。共产国际派马林(荷兰人)和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俄国人)出席了会议。这次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三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任中央局书记,张国焘任组织主任、李达任宣传主任。

  这13位代表中:有些人的一生是光辉的、伟大的一生。如:毛泽东、董必武,后来成为中共领袖、历史巨人,从头走到尾的只有他们两个人;何叔衡于1935年在长汀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邓恩铭、陈潭秋分别于1931、1943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惨遭杀害,英勇就义;王尽美在终日的奔波中积劳成疾,于1925年病逝于青岛,年仅27岁。有的人因与陈独秀、张国焘意见分歧发生矛盾,加之个性独特而宣布退党。如:李汉俊、李达。但他们脱党而不放弃信仰。李汉俊虽不在党组织中活动,却利用自己“湖北省工团联合会教育主任委员”身份,掩护了一批尚未暴露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最后以“赤色分子”之罪名被桂系军阀杀害;被誉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名家大师”的李达自省“脱党”是他一生“最大的错误”(1949年12月,李达由毛泽东作为历史见证人、刘少奇作介绍人又重新入党)。然而,也有几个如同鲁迅先生所说,“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如: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包惠僧、刘仁静便是如此。其中:陈公博(1946年4月12日,陈公博被国民政府以“通谋敌国、图谋反抗本国”罪判处死刑)、周佛海(抗日战争爆发后,周佛海成为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的主要策划者,暗中与日本侵略者勾结,进行谋求“和平”的勾当。1948年2月,周佛海因心脏病发作暴死在南京老虎桥监狱,结束了反复无常的罪恶的一生)、张国焘(1938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开除张国焘党籍。自此,张国焘投入了蒋介石的怀抱,死心塌地地在国民党营垒里干了长达10年的特务勾当)背弃信仰,叛变投敌;落伍之人包惠僧、刘仁静历经曲折,迷途知返(包惠僧,1927年因大革命失败仕途遇挫而消沉,继而脱党,1954年任国务院参事;刘仁静,1926年去莫斯科列宁学院学习,参加托洛茨基派的活动。1929年因参加托派活动,被开除出党,1987年在北京去世,他是中共一大13位代表中最后一个告别人世的)。

  三、正确认识民主革命时期的两个重要转折点

  ——1927年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

  1927年4月,大革命进入高潮,北伐军解放了大半个中国。为了窃取胜利果实,蒋介石、汪精卫等先后叛变革命,制造了“四·一二”“四·一五”“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宣告失败。国民党发动的反革命政变,使共产党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据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就达31万余人,其中中共党员2.6万余人,党员人数锐减到1万多人,党领导的工会、农会等遭到查禁或解散,全国处于腥风血雨之中。李大钊、罗亦农、赵世炎、陈延年、李启汉、萧楚女、邓培、向警予、熊雄、夏明翰、陈乔年、张太雷等中共早期领导人相继遇害。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处于危难关头。此时的中国共产党人,才真正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1927年8月1日,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以失败告终。在8月7日召开的中央紧急会议上,毛泽东指出:“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会后,主持党中央工作的瞿秋白邀毛泽东去上海中央机关工作,他拒绝了,说自己“愿到农村去,上山结交绿林朋友”。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夺取长沙失败。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中,党组织被打散,党员同党组织失去联系,党的队伍里一些悲观者、动摇者开始纷纷脱党,有的甚至叛变。但是,中国共产党并没有被巨大的困难所压倒,而是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领导人民顽强地战斗。1927年10月,毛泽东领导的部队顺利到达井冈山地区,至1928年2月,茶陵、遂川、宁冈三县红色政权相继成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具规模。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后,红军很快发展起来。从自身条件出发,开展了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毛泽东和朱德还共同总结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16字原则,成为有效指导红军作战的战略战术方针。到1934年,全国工农红军总数接近30万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江西井冈山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创建了以宁冈县为中心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成功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培育出薪火相传的“井冈山精神”。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

  由于惧怕红军势力日益壮大,对自己的统治造成威胁,蒋介石便对工农红军发动围剿。由于中共军队提前摸清了敌人的底细,采取了正确的领导,蒋介石发动的前四次围剿都以失败而告终。1933年9月25日至1934年10月间,蒋介石调集近10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在这次“反围剿”行动中,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思想的错误领导,并且拒绝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第五次“反围剿”行动失败。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1934年10月10日夜间,中央领导机关和中央红军总部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悄然从瑞金出发,被迫退出根据地,进行战略性大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的注释中记载:“一九三四年十月,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这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为长汀、宁化、瑞金(总部)、于都四地的权威说法。从党史的角度来讲,我们通常以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总部所在地——瑞金为长征的出发地。

  接下来,简要介绍一下各路红军长征路线及长征前后红军人数对比情况,相关数据不一定准确,仅供大家有个了解。

  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从1934年10月10日从江西瑞金出发至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肃、陕西11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日至1935年10月22日,历时12个月零5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藏、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个省,行程一万六千里。

  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8个月,途经四川、西藏、青海、甘肃4省,行程八千余里。

  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行程万余里。

  1936年10月9日,红一、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10月22日,红一、二方面军在宁夏将台堡会师(红军长征史上最后一次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出发时人数:红一方面军为86859人;红二方面军为17500人;红四方面军为80000余人;红25军为2981人。

  红军长征结束后人数: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时约7000余人;红二方面军长征胜利时人数为1.1万余人;红四方面军除去牺牲的西路军2万余人,保存下来约1.4万人;红二十五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兵力约3400余人,是唯一没有减员的部队。

  综上所述,中国工农红军由长征前的约19万余人降为长征结束后的约3.5万余人,减了8成。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四、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流和本质

  学习党的历史,确立正确的党史观和科学的方法论至关重要。我们要树立党史观,全部肯定和全部否定都是不科学的。要一分为二的,客观地来看待党的历史。

  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肯定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伟大成就可以用“一”“二”“三”“四”来高度概括。“一”就是取得了一个最根本成就: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就是领导了两场伟大革命: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伟大社会革命和领导全党进行了伟大自我革命;“三”就是实现了三次伟大飞跃:党领导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四”就是完成和推进了四件大事:救国、兴国、富国、强国。前两件大事已经完成,第三件大事和第四件大事正在接续推进之中。

  另一方面,要正确看待党在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失误和曲折。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比如,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我们党在白区的革命力量几乎损失100%,苏区的革命力量损失90%。当时,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立的十几块革命根据地,除陕甘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外,其余的全部丢失,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中央红军在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时,发生了湘江战役,付出了极大牺牲,人数从出发时的8.6万余人减少到3万多人,到达陕北时只有7000余人。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灵活机动,大踏步前进,大纵深迂回,像变成了另一支部队,处处赢得主动。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正好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8年历史的中间点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8年的历史以遵义会议为界标,可以分为前14年和后14年。前14年我们党不成熟;后14年,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从而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先后取得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再比如,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党的历史上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的一个重大历史转折点。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界线,新中国的历史可以分为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和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我们党正确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处理好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实行改革开放,大踏步地追赶时代潮流,从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五、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创造的时代精神

  “开天辟地为人先”的红船精神。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正式开幕。7月30日晚,在举行一大六次会议时,因遭到法租界巡捕袭扰,会议被迫中断。7月31日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继续进行,在这里完成了大会议程,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决议,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条小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而中国共产党建党伟业所蕴含的伟大革命精神,因此被称之为“红船精神”。2005年6月,习近平同志首次概括了“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历史地位,即:“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

  “坚定信念闯新路”井冈山精神。从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队伍,走上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算起,到1930年2月中央红军主力全部撤离井冈山为止,前后两年半时间,史称“井冈山时期”。“井冈山精神”便产生于这个时期。“井冈山精神”的形成,一方面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方面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井冈山精神”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从斗争中开创新局面”的开拓创新精神、“艰苦奋斗而不溃败”的优良作风、“为主义而牺牲”的献身精神、“唤起工农千百万”的群众观点。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上井冈山时指出:“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总书记深刻诠释了“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内涵,对新时代进一步弘扬“井冈山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

  “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长征精神。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出发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是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征程,唱响了红军长征这部雄壮豪迈、惊天动地的伟大史诗。红军长征锻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征程中取得的,是我党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把“长征精神”概括为: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实事求是做基石”的延安精神。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共到达陕北。在瓦窑堡会议上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在我党的倡导推动下,国共两党实现二度合作,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八年抗战中,我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使中华民族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回顾党中央在延安13年历史,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环境中,正是我党把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行动纲领的依据,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使我党把握住了历史发展的契机,干成了看起来干不成的伟大事业,使“几乎不可想象的胜利”变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延安精神教育和滋养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延安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共产党人成就伟业的政治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共产党人成就伟业的思想基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人成就伟业的力量之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共产党人成就伟业的不竭动力。

  “两个务必成传统”的西柏坡精神。1948年5月,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并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战略大决战的集结号,实现了历史的大跨越、大转折,托起了新中国的曙光。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入北平。西柏坡时期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曙光在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信仰灯塔,铸就理想信念、忠诚品行的光辉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是我党民主革命过程中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里程碑。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铸就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可以概括为:永不停步,将革命进行到底;执政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务必”,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团结高效,加强党的集中统一。

  “一穷二白”的建国精神。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随着毛主席铿锵有力的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向世界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是20世纪世界上发生的最有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的是一个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由于连年战乱,土地大量荒芜,水土流失,沙漠四起,农业生产力相当落后,人民生活饥寒交迫。工业基础薄弱,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一位西方记者曾武断地说:“这个国家太大了,又穷又乱,不会被一个集团统治太久,不管他是天使、猴子,还是共产党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以宏大的历史气魄,开基创业,立纲立纪,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进行了极富创造性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新中国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各项事业如火如荼。中国人民以前所未有的主人翁姿态和高涨的创造热情积极投身国家建设,我们在20多年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迅速将一个贫穷落后、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建设成了一个蒸蒸日上、阔步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创造了“一穷二白的建国精神”。事实充分证明,在中国,除了社会主义道路,没有任何其他道路能够给中国带来这样的发展,能够改变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两弹一星”的奋斗精神。20世纪50年代,面对帝国主义核威胁、核讹诈,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果断决定研制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导弹、人造地球卫星。当时,无数留学国外功成名就的科学家放弃优厚待遇回国参与祖国建设,远离城市、家人,在大西北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科研攻关,献出了青春甚至生命。1960年7月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后,以王淦昌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放弃了自己得心应手的研究领域,接受了研制核武器的任务。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这样说:“我为什么要选择中国?我的回答是因为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共产主义的理想;还因为我热爱我的祖国。”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我国的科学家们凭借着对祖国的热爱和顽强拼搏精神,以为祖国争光的信念,靠着自力更生的干劲,奋斗无数个日日夜夜。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实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震撼了全世界,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和创业力量,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让中华民族挺起脊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999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指出: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奋斗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它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改革开放闯新路”的深圳精神。1980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深圳经济特区——这是我国成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今日深圳,已从一座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崛起为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的开放创新之城。当前,深圳拿出超常规举措、付出超常规努力,在与全球最高最好最优最强跟跑、并跑之中超越强者、实现领跑。40年间,深圳创造了1000多项全国“第一”,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奇迹,成功跻身全球城市30强、亚洲城市5强。2015年,深圳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五破五立”,即:进一步破除“老框框、老套路”的重重束缚,树立敢破敢立的开拓精神;破除盛名之下、志得意满的安逸心态,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破除“为官不为、当官做老爷”的消极状态,树立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破除“差不多、过得去”的粗放思维,树立精益求精的较真精神;破除“光说不练、做而不实”的漂浮作风,树立一抓到底的实干精神。“五破五立”是对深圳特区精神的最新诠释。“敢破敢立、居安思危、舍我其谁、精益求精、一抓到底”,既是对深圳特区“开创精神”的细化,更是对“开创精神”的升华,更便于理解,更利于执行。

  总之,由“红船精神”开始,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一系列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中国精神,成为中国文化自信的优质基因,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是指引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前进的伟大动力,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以上列举的几个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取得的重要成果。因此,全市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初心和使命转变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原动力,为保山高质量跨越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的,历史的联系不可割断。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已经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历史的辉煌。中国共产党今天取得的辉煌,为明天取得更大的辉煌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中国共产党一定会在执政百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谱写新的篇章,创造出新的更大辉煌。

【篇四】党史教育党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脉络和线索

  党员干部,来干一杯“历史美酒”

  酌一杯千古佳酿,品一段历史文化,是印象中古代文人志士常有的形象。其实,品酒与品史有颇多相似之处,品酒的高层次境界便是品得一份心境、一种文化,品史亦然,那一页页泛黄的史册恰似一杯美酒,在时间的沉淀下愈发香远益清,予人沉醉。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善于品读历史这杯“美酒”,从历史沉淀中增强走向未来的力量。

  这酒中有“大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道”,即是治国安邦之道。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悠久历史,蕴涵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封建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宿命,告诫我们唯有民主、法治才能跳出这一历史周期率;

  近代100多年的抗争史,是对落后就要挨打,唯有自强才能求生存的深刻领悟;

  中国共产党90多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启示我们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实践表明,历史是理解未来的一把钥匙,党员干部要善于用历史的视角分析当前遇到的问题,深刻理解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背后的历史担当,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这酒中有“大势”。孟子有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看待事物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善于端起历史望远镜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在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观大势、谋大局。当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何去何从之际,中华民族自我变革和包容开放的盛世基因,使我们更加坚定了“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铿锵步伐;

  贸易保护主义一度损害我国经济,但把握了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规律,就会发现经济全球化已是不可扭转的发展大势,因而有了“中国依旧在那”的历史自信……“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党员干部要树立长线程的历史眼光,善于登高望远,从长远角度、战略高度看问题,认清事物发展的本质,避免谋事创业出现短期行为和瞎折腾现象。

  这酒中有“力量”。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当下的每张答卷都将是一张历史成绩单,干事创业唯有以“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才能经得起历史拷问。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擘画了一系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视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将生态文明建设定位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道路绝非坦途,党员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要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充分认识到肩负的神圣使命,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创造出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业绩。

【篇五】党史教育党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脉络和线索

  同志们:

  学习历史,我们必须掌握清晰的脉络和权威的定论,从历史脉络和线索来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第一个历史时期: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建立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段历史28年,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和显著的标识就是“革命”。第二个历史时期:从1949年10月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段历史29年,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和显著的标识就是“建设”。第三个历史时期:从1978年12月至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 召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段历史34年,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和显著的标识就是“改革”。第四个历史时期:从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最鲜明的特征和显著的标识就是“复兴”。

  一、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

  在这四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完成和推进了“四件大事”,我们可以把“四件大事”用4个“天、地”或是4个“大业”来高度概括,即:开天辟地(完成救国大业)、改天换地(完成兴国大业)、翻天覆地(推进富国大业)、惊天动地(推进并将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强国大业)。

  第一个“天、地”,即“开天辟地”,形象比喻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完成的“救国大业”。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为了改变中华民族悲惨屈辱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但都最终归于失败。在近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剧烈冲突中、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几天后在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上结束。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建立。(1941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把7月1日作为建党纪念日,7月23日是诞生日,7月1日则是纪念日,两个日子是有差别的),在这之前各地建立的党组织,都是党的早期组织。毛泽东同志在总结党的创建的历史时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与以往中国其他政党和政治组织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确立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在艰辛的探索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28年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个过程中,党带领人民流血牺牲,历经千难万险。可以说,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它是红色的,是由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指出:“我们党尝尽了艰难困苦,轰轰烈烈,英勇奋斗。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据不完全统计,从1921年至1949年,牺牲的全国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达370多万人,平均每天牺牲370多人。他们真正用行动诠释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与壮志。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开始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第二个“天、地”,即“改天换地”,形象比喻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的“兴国大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异常艰难和复杂的。由于长期战争,国内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国民党残余伺机破坏,匪患严重。有些地方还未解放,很多基层政权尚未建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政治上孤立我们、在经济上封锁我们、在军事上威胁我们。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随后美国入侵朝鲜,同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遭到严重安全威胁。“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经过充分讨论和全面衡量,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威望,提升了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新中国站稳了脚跟。

  与此同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如何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国共产党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中国共产党从“学习苏联”到“以苏为鉴”,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1954年6月,毛泽东主席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1956年,我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很快有了历史上的无数个第一:生产出第一架飞机、第一辆汽车、第一台拖拉机,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先后爆炸成功,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等。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多年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它不仅使中国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又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为增强国防力量和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条件,而且为之后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一切进步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还初步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穿衣问题,这在当时也被公认为是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全党保持了良好精神状态,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进而转化为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强大力量。大庆工人王进喜喊出“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口号。1964年,毛主席向全国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王进喜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铁人”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共产党人的楷模,更是个为国家分忧解难、为民族争光争气、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铁人精神”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1960年2月,河南省林县人民用简陋的工具,劈开太行山的重峦叠嶂,引漳河水入林县,至1969年7月建成“人造天河”红旗渠的事迹(灌溉面积达54万亩),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伟大创造,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意愿,符合中国的实际,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场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三个“天、地”,即“翻天覆地”,形象比喻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进的“富国大业”。

  我们党在取得探索成果的同时,从1958年以后也开始出现失误甚至是严重失误,发生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挫折以及影响全局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内乱。面对“左”的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我们党进行了深刻反思。1978年9月16至18日,邓小平同志在东北考察时指出:“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同年12月13日,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个讲话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1978年12月18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深刻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创立了邓小平理论,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中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9年6月23-24日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形势,在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坚定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2002年11月8-14日党的十六大召开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形成科学发展观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成功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从1978年至2012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成为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继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的“世界工厂”,并于2010年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第四个“天、地”,即“惊天动地”,形象比喻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强国大业”。

  2012年11月8-14日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举旗定向,谋篇布局,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分为两个阶段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了擘画。根据党的十九大的展望,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新时代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深刻影响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二、正确认识中共党内的早期领导人

  这里,我重点讲讲中共一大13个代表的人生路。中共一大的出席代表有: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东的陈公博,日本东京的周佛海。参加会议的还有武汉小组的包惠僧(受陈独秀个人委派代表广州区参加会议),共13人。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当时,对党的创立作出重要贡献的李大钊、陈独秀因工作脱不开身,没有出席大会。共产国际派马林(荷兰人)和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俄国人)出席了会议。这次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三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任中央局书记,张国焘任组织主任、李达任宣传主任。

  这13位代表中:有些人的一生是光辉的、伟大的一生。如:毛泽东、董必武,后来成为中共领袖、历史巨人,从头走到尾的只有他们两个人;

   何叔衡于1935年在长汀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

   邓恩铭、陈潭秋分别于1931、1943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惨遭杀害,英勇就义;

   王尽美在终日的奔波中积劳成疾,于1925年病逝于青岛,年仅27岁。有的人因与陈独秀、张国焘意见分歧发生矛盾,加之个性独特而宣布退党。如:李汉俊、李达。但他们脱党而不放弃信仰。李汉俊虽不在党组织中活动,却利用自己“湖北省工团联合会教育主任委员”身份,掩护了一批尚未暴露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最后以“赤色分子”之罪名被桂系军阀杀害;

   被誉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名家大师”的李达自省“脱党”是他一生“最大的错误”(1949年12月,李达由毛泽东作为历史见证人、刘少奇作介绍人又重新入党)。然而,也有几个如同鲁迅先生所说,“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如: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包惠僧、刘仁静便是如此。其中:陈公博(1946年4月12日,陈公博被国民政府以“通谋敌国、图谋反抗本国”罪判处死刑)、周佛海(抗日战争爆发后,周佛海成为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的主要策划者,暗中与日本侵略者勾结,进行谋求“和平”的勾当。1948年2月,周佛海因心脏病发作暴死在南京老虎桥监狱,结束了反复无常的罪恶的一生)、张国焘(1938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开除张国焘党籍。自此,张国焘投入了蒋介石的怀抱,死心塌地地在国民党营垒里干了长达10年的特务勾当)背弃信仰,叛变投敌;

   落伍之人包惠僧、刘仁静历经曲折,迷途知返(包惠僧,1927年因大革命失败仕途遇挫而消沉,继而脱党,1954年任国务院参事;

   刘仁静,1926年去莫斯科列宁学院学习,参加托洛茨基派的活动。1929年因参加托派活动,被开除出党,1987年在北京去世,他是中共一大13位代表中最后一个告别人世的)。

  三、正确认识民主革命时期的两个重要转折点

  ——1927年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

  1927年4月,大革命进入高潮,北伐军解放了大半个中国。为了窃取胜利果实,蒋介石、汪精卫等先后叛变革命,制造了“四·一二”“四·一五”“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宣告失败。国民党发动的反革命政变,使共产党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据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就达31万余人,其中中共党员2.6万余人,党员人数锐减到1万多人,党领导的工会、农会等遭到查禁或解散,全国处于腥风血雨之中。李大钊、罗亦农、赵世炎、陈延年、李启汉、萧楚女、邓培、向警予、熊雄、夏明翰、陈乔年、张太雷等中共早期领导人相继遇害。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处于危难关头。此时的中国共产党人,才真正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1927年8月1日,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以失败告终。在8月7日召开的中央紧急会议上,毛泽东指出:“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会后,主持党中央工作的瞿秋白邀毛泽东去上海中央机关工作,他拒绝了,说自己“愿到农村去,上山结交绿林朋友”。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夺取长沙失败。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中,党组织被打散,党员同党组织失去联系,党的队伍里一些悲观者、动摇者开始纷纷脱党,有的甚至叛变。但是,中国共产党并没有被巨大的困难所压倒,而是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领导人民顽强地战斗。1927年10月,毛泽东领导的部队顺利到达井冈山地区,至1928年2月,茶陵、遂川、宁冈三县红色政权相继成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具规模。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后,红军很快发展起来。从自身条件出发,开展了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毛泽东和朱德还共同总结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16字原则,成为有效指导红军作战的战略战术方针。到1934年,全国工农红军总数接近30万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江西井冈山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创建了以宁冈县为中心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成功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培育出薪火相传的“井冈山精神”。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

  由于惧怕红军势力日益壮大,对自己的统治造成威胁,蒋介石便对工农红军发动围剿。由于中共军队提前摸清了敌人的底细,采取了正确的领导,蒋介石发动的前四次围剿都以失败而告终。1933年9月25日至1934年10月间,蒋介石调集近10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在这次“反围剿”行动中,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思想的错误领导,并且拒绝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第五次“反围剿”行动失败。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1934年10月10日夜间,中央领导机关和中央红军总部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悄然从瑞金出发,被迫退出根据地,进行战略性大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的注释中记载:“一九三四年十月,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这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为长汀、宁化、瑞金(总部)、于都四地的权威说法。从党史的角度来讲,我们通常以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总部所在地——瑞金为长征的出发地。

  接下来,简要介绍一下各路红军长征路线及长征前后红军人 数对比情况,相关数据不一定准确,仅供大家有个了解。

  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从1934年10月10日从江西瑞金出发至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肃、陕西11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日至1935年10月22日,历时12个月零5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藏、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个省,行程一万六千里。

  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8个月,途经四川、西藏、青海、甘肃4省,行程八千余里。

  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行程万余里。

  1936年10月9日,红一、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10月22日,红一、二方面军在宁夏将台堡会师(红军长征史上最后一次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出发时人数:红一方面军为86859人;

   红二方面军为17500人;

   红四方面军为80000余人;

   红25军为2981人。

  红军长征结束后人数: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时约7000余人;

   红二方面军长征胜利时人数为1.1万余人;

   红四方面军除去牺牲的西路军2万余人,保存下来约1.4万人;

   红二十五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兵力约3400余人,是唯一没有减员的部队 。

  综上所述,中国工农红军由长征前的约19万余人降为长征结束后的约3.5万余人,减了8成。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四、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流和本质

  学习党的历史,确立正确的党史观和科学的方法论至关重要。我们要树立党史观,全部肯定和全部否定都是不科学的。要一分为二的,客观地来看待党的历史。

  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肯定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伟大成就可以用“一”“二”“三”“四”来高度概括。“一”就是取得了一个最根本成就: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就是领导了两场伟大革命: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伟大社会革命和领导全党进行了伟大自我革命;

   “三”就是实现了三次伟大飞跃:党领导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四”就是完成和推进了四件大事:救国、兴国、富国、强国。前两件大事已经完成,第三件大事和第四件大事正在接续推进之中。

  另一方面,要正确看待党在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失误和曲折。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比如,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我们党在白区的革命力量几乎损失100%,苏区的革命力量损失90%。当时,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立的十几块革命根据地,除陕甘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外,其余的全部丢失,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中央红军在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时,发生了湘江战役,付出了极大牺牲,人数从出发时的8.6万余人减少到3万多人,到达陕北时只有7000余人。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灵活机动,大踏步前进,大纵深迂回,像变成了另一支部队,处处赢得主动。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正好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8年历史的中间点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8年的历史以遵义会议为界标,可以分为前14年和后14年。前14年我们党不成熟;

   后14年,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从而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先后取得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再比如,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党的历史上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的一个重大历史转折点。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界线,新中国的历史可以分为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和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我们党正确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处理好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实行改革开放,大踏步地追赶时代潮流,从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五、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创造的时代精神

  “开天辟地为人先”的红船精神。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正式开幕。7月30日晚,在举行一大六次会议时,因遭到法租界巡捕袭扰,会议被迫中断。7月31日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小船上继续进行,在这里完成了大会议程,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决议,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条小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而中国共产党建党伟业所蕴含的伟大革命精神,因此被称之为“红船精神”。2005年6月,习近平同志首次概括了“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历史地位,即:“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

  “坚定信念闯新路”井冈山精神。从1927年9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队伍,走上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算起,到1930年2月中央红军主力全部撤离井冈山为止,前后两年半时间,史称“井冈山时期”。“井冈山精神”便产生于这个时期。“井冈山精神”的形成,一方面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方面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井冈山精神”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从斗争中开创新局面”的开拓创新精神、“艰苦奋斗而不溃败”的优良作风、“为主义而牺牲”的献身精神、“唤起工农千百万”的群众观点。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上井冈山时指出:“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总书记深刻诠释了“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内涵,对新时代进一步弘扬“井冈山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

  “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长征精神。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出发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是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征程,唱响了红军长征这部雄壮豪迈、惊天动地的伟大史诗。红军长征锻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征程中取得的,是我党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把“长征精神”概括为: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实事求是做基石”的延安精神。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共到达陕北。在瓦窑堡会议上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在我党的倡导推动下,国共两党实现二度合作,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八年抗战中,我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使中华民族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回顾党中央在延安13年历史,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环境中,正是我党把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行动纲领的依据,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使我党把握住了历史发展的契机,干成了看起来干不成的伟大事业,使“几乎不可想象的胜利”变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延安精神教育和滋养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延安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共产党人成就伟业的政治灵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共产党人成就伟业的思想基石;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共产党人成就伟业的力量之源;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共产党人成就伟业的不竭动力。

  “两个务必成传统”的西柏坡精神。1948年5月,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并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战略大决战的集结号,实现了历史的大跨越、大转折,托起了新中国的曙光。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入北平。西柏坡时期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曙光在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信仰灯塔,铸就理想信念、忠诚品行的光辉时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是我党民主革命过程中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里程碑。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铸就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可以概括为:永不停步,将革命进行到底;

   执政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两个“务必”,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团结高效,加强党的集中统一。

  “一穷二白”的建国精神。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随着毛主席铿锵有力的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向世界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是20世纪世界上发生的最有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的是一个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由于连年战乱,土地大量荒芜,水土流失,沙漠四起,农业生产力相当落后,人民生活饥寒交迫。工业基础薄弱,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一位西方记者曾武断地说:“这个国家太大了,又穷又乱,不会被一个集团统治太久,不管他是天使、猴子,还是共产党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以宏大的历史气魄,开基创业,立纲立纪,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进行了极富创造性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新中国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各项事业如火如荼。中国人民以前所未有的主人翁姿态和高涨的创造热情积极投身国家建设,我们在20多年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迅速将一个贫穷落后、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建设成了一个蒸蒸日上、阔步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创造了“一穷二白的建国精神”。事实充分证明,在中国,除了社会主义道路,没有任何其他道路能够给中国带来这样的发展,能够改变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两弹一星”的奋斗精神。20世纪50年代,面对帝国主义核威胁、核讹诈,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果断决定研制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导弹、人造地球卫星。当时,无数留学国外功成名就的科学家放弃优厚待遇回国参与祖国建设,远离城市、家人,在大西北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科研攻关,献出了青春甚至生命。1960年7月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后,以王淦昌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放弃了自己得心应手的研究领域,接受了研制核武器的任务。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这样说:“我为什么要选择中国?我的回答是因为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共产主义的理想;

   还因为我热爱我的祖国。”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我国的科学家们凭借着对祖国的热爱和顽强拼搏精神,以为祖国争光的信念,靠着自力更生的干劲,奋斗无数个日日夜夜。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实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震撼了全世界,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激发了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和创业力量,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让中华民族挺起脊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999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指出: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奋斗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它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改革开放闯新路”的深圳精神。1980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深圳经济特区——这是我国成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今日深圳,已从一座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崛起为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的开放创新之城。当前,深圳拿出超常规举措、付出超常规努力,在与全球最高最好最优最强跟跑、并跑之中超越强者、实现领跑。40年间,深圳创造了1000多项全国“第一”,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奇迹,成功跻身全球城市30强、亚洲城市5强。2015年,深圳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五破五立”,即:进一步破除“老框框、老套路”的重重束缚,树立敢破敢立的开拓精神;

   破除盛名之下、志得意满的安逸心态,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破除“为官不为、当官做老爷”的消极状态,树立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

   破除“差不多、过得去”的粗放思维,树立精益求精的较真精神;

   破除“光说不练、做而不实”的漂浮作风,树立一抓到底的实干精神。“五破五立”是对深圳特区精神的最新诠释。“敢破敢立、居安思危、舍我其谁、精益求精、一抓到底”,既是对深圳特区“开创精神”的细化,更是对“开创精神”的升华,更便于理解,更利于执行。

  总之,由“红船精神”开始,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一系列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中国精神,成为中国文化自信的优质基因,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是指引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前进的伟大动力,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以上列举的几个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取得的重要成果。因此,全市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初心和使命转变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原动力,为保山高质量跨越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的,历史的联系不可割断。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已经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历史的辉煌。中国共产党今天取得的辉煌,为明天取得更大的辉煌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中国共产党一定会在执政百年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谱写新的篇章,创造出新的更大辉煌。

【篇六】党史教育党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脉络和线索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的100年,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100年,是开创历史、奠定基业、开辟未来的100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要很好学习了解党史、新中国史,守住党领导人民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

  学习党的百年历史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

  学习党的百年历史,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树立正确历史观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是我们树立正确历史观的根本指南。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党的历史的总结运用。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就把学习党史、国史提高到了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大党史事件和重要党史人物的纪念会议上,在考察革命纪念地的重要活动中,在其他许多重要场合,多次引述历史、评价历史、总结历史,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对诸如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样事关全局的重大历史问题表明了态度、进行了阐发,为全党认真总结党的历史、科学对待党的历史、重视学习党的历史、善于运用党的历史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宏阔的世界眼光和深远的历史视野,对历史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对历史规律进行深刻揭示,对现实问题进行透彻分析,对未来发展进行深入思考,为我们学习党的百年历史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就要坚持党性原则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坚持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就要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历史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和辩证唯物的观点,正确看待党走过的道路;就要正确处理政治与学术、历史与现实、研究与宣传的关系,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真正学习好、研究好、宣传好、捍卫好党的百年历史。

  学习党的百年历史要准确把握党的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汉书·艺文志》曰“秉要执本”,意思是说,总结历史,要抓住主要的、根本的东西。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壮阔宏伟、气象万千。在这么多的内容中,怎样才能把握其最主要、最根本的东西?十分重要的是要弄清楚其主题和主线是什么、其主流和本质是什么。

  关于党的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习近平同志20**年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这就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

  为了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为了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认真学习党的百年历史,就要牢牢把握这些内容,牢牢把握党的历史的主题和主线。

  关于党的历史的主流和本质,可以从党的不懈奋斗史、党的理论探索史和党的自身建设史来把握。

  关于党的不懈奋斗史,我们要记住党团结带领人民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三个方面的伟大历史贡献、一个方面的根本成就和三个方面的重大意义。三个方面的伟大历史贡献,分别和革命、建设、改革三个历史时期相对应,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这一根本成就,就是探索、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于党的理论探索史,我们要记住两次飞跃、两大理论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第一次飞跃取得的理论成果,就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的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取得的理论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科学发展观、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关于党的自身建设史,我们要记住两个工程,一个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提出的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一个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提出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也是党不断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历史。

  学习党的百年历史要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华民族战胜无数艰难险阻,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因为党的事业代表着历史前进的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建设把党锻造得坚强而有力量。

  进一步说,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不管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初心使党永葆政治本色,使命使党永具前进动力。这一初心和使命一直体现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中,体现在党勇于牺牲、前赴后继的不懈奋斗之中,体现在党百折不回、愈挫愈勇的坚强意志之中,体现在全党上下主动请缨、万死不辞的担当精神之中,体现在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鱼水深情之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坚持的党性修养之中。

  无论是党的事业,还是党的建设,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无论是不忘初心,还是牢记使命,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因此,再进一步说,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铸就百年辉煌,根本的根本、关键的关键,就是因为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始终具有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性质的政党,是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具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和明确目标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受到人民衷心爱戴和拥护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定不移沿着正确路线和道路不断前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敢于善于坚持党的领导,具有卓越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富有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怕牺牲、奋斗不息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始终坚定不移推进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具有强大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始终保持坚强严密的组织体系,既保证全党的团结统一,又充分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宽广胸怀,善于团结一切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既具有世界眼光、注重互学互鉴,又坚持独立自主,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党。

  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那将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还要多的人口进入现代化行列,其影响必然是世界性的。到那时,中国成为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建成的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社会革命将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党的自我革命也将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其伟大的历史作用。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未来仍需风雨兼程。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忠诚和实干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查看更多写作素材相关内容,请点击写作素材

2024 飞达教育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