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eidashipin.com--热门资讯】

师生交往 贵在无间

——由典故“争席”想到的

今天读了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一诗。

天宝年间先后,王维先后在终南山和辋川隐居。辋川庄亦即王维在辋川的宅第。这首诗就是作者在辋川庄隐居时所作。

诗歌的最后一句是“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意思是,自己(野老)与人相处,不狂妄,不拘形迹,恐怕连海鸥也不会猜疑了。这里的争席,即争座位。表示彼此融洽无间,不拘礼节。这里面暗含着一个典故。

据《庄子·杂篇》记载,杨朱(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去跟老子学道,路上,旅店的主人远远的迎接他,旅店的客人都避席而坐,争相给他让座。后来,杨子经老子的训导,去掉了身上的矜夸之气,等他学成归来,随时入俗,与旅店中人打成一片,大家不再把他当外人看待,而不分彼此与他争席而坐了。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阂了。

看完之后,我不由得想起了我们老师与学生的交往之道。

与学生的交往是一门艺术,其最高的境界也当如杨朱与旅店客人的关系,也当如王维与邻人的交往,亲密无间,没有隔阂。

什么才是没有隔阂呢?我想起了迟希新博士讲到的一个例子。

一个学生写拼音作业,可是他隔一个写一个,老师见状,把他漏掉的字都工工整整地给补上了,并在作业本上批下了几句话:“小时候我也这么做过,不同的是我挨了痛骂,呜……”作业发下去,学生见了老师的批语,提笔回复道:“看来你比你老师强多了。”

听完这个例子,我忍不住为这个老师的做法拍案叫好。老师不把学生当外人,学生自然会把老师放心里。师生之间的一回一应,恰恰体现了师生关系的亲密无间。如果不是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基础,老师不会一个个填写上之后再调皮地“呜呜呜”。如果不是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基础,学生也不会“由衷”地赞叹老师的“好”。看似是玩笑,但是,润物无声之间,老师已经给了学生最好的提醒。

上周的作业,碰巧我们班也有一个男生没有写完。也许是因为题目有点难度,他把一道诗歌鉴赏题的第二问漏掉了。看到这里,我如法炮制,拿起红笔,把答案完完整整地给他写了下来。最后,我又送给了他三个字“不用谢”。

作业再一次收上来的时候,我看到这个男生在“不用谢”的后面给我接了一句“遵旨!”。这个调皮的孩子哟!想象着他煞有介事的样子,我不由得笑了——看来这小子真的拿我不当外人了。

旅店客人与杨朱争席而坐,说明他已得自然之道,而和学生关系的和谐无间,就是我们的为师之道。

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教师“亲其生”,学生“亲其师”,关系亲密,其乐融融,那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查看更多热门资讯相关内容,请点击热门资讯

2024 飞达教育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