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eidashipin.com--写作素材】

作为现代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无从回避的重要人物,冯友兰先生一生于哲学上的研究不可不谓之一波三折。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

  刚读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先说一下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受,再说一下我个人的读书观。

  我没有看过其他人写的中国哲学史,只是从《陈寅恪讲国学》中了解到,陈寅恪对冯友兰的这本评价非常高,觉得它真正发挥了“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客观而公正地去看待中国历代的哲学观点。虽然没有对比,但是我也能感受到它态度的客观、公正,对待各家观点不做过多个人的评判,只是用通俗易懂、直白浅显、清晰流畅的语言,将中国历史历代的大哲学家、著名学派(儒、道、墨、法、阴阳、佛、新道家、禅宗、新儒家)及其主要观点娓娓道来。他不对读者的判断施加任何影响,态度严谨、风格朴实,再加上简洁语言的魅力,读起来没有任何压迫感。任何人读完后,都可以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认同的学派,去针对性地找相关著作来研读。不管作为一位哲学史研究者还是作为书的作者,冯大师的这种风格,都是值得推崇的。也难怪这本书在哲学史著作里,堪称最经典。

  因为书叫《简史》,所以对各家观点和哲学家本人的生平都没有做深入的介绍。单从入门角度来看,已经能勾起人的兴趣了。在看书之前,我不知道儒学在各个朝代都得到了不同的重视和新的阐释,也不知道禅宗原来是佛学和道家的结合。老庄学说宏大但晦涩隐秘,向郭注解却把老庄哲学解释得非常高明而又进步,让我想要深入探究。道教的产生原来是因为佛教进入中国后,引发了大众对民族宗教缺失的愤怒感。新儒学和先秦儒学差别非常大,到底哪个更高明众说纷纭。中国人并不是没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个人独立意识的追求,魏晋名士的“风流”佳话一直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但也可能正是因为缺乏才显得可贵吧。

  冯大师说,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学科。我可能在这方面比较晚熟,一直到目前奔三的年纪了,才发现自己渐渐开始选择性地去相信和实践某些哲学学派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清晰了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西方客观主义、自由主义为主。在我读书的过程中,对于所有文学/哲学书籍中我看到的观点,我理解其由于历史环境的局限而不可避免的弱点,都会从现代社会的角度去选择称赞或批判。而现实中我遇到的每个人都有跟我观点不一致的地方,因为大家都有各自思想的选择和归依。我会理解这种差异,不会以自己信奉的为真理而要求人人如此,但对于明显落后和愚昧的观念也会不留情面地批判。

  这是我目前的读书观/处事观。不求完全正确,但求用自己独立的理性认知,去实践自己的观念,完成自己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任务——成为自己。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

  “人应当是哲学的。”——冯友兰

  哲学,著名哲人冯友兰教授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下的定义,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同时,教授认为每个活生生的人都应对于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即“人应当是哲学的”。

  乍一看这段话难以理解。实际上笔者初次接触时也是一脸茫然,但在反复阅读与思考后略有领悟。而在绝大多数人眼中,哲学是深奥难懂的。甚至有些人认为哲学家不是疯子就是思想怪异。哲学好像离我们的生活千里之遥。

  但,事实上,当我们反思时,读禅师故事时,痛饮心灵鸡汤时,就是在欣赏哲学星空里的一颗明星,哲学离我们,仅仅一步之遥。孟子言:“人皆可以为圣人。”哲学的灿烂星空只展开了一云的裂隙,仍静静地等待我们去探寻奥秘,揭开魅惑的神秘面纱。

  哲学看似深不可测,一是有些哲人的话语确实艰涩难解,二是我们总习惯性地以为哲学就是从古至今没人能回答的三大问题等晦涩难懂的东西,三是我们在运用哲学的思想时并不知觉我们在亲近哲学,四是市面上哲学的启蒙书鲜有人知。从而造成哲学“神圣化”“神秘化”,印象中的哲学家都是一副白发长髯、漂泊四海逢人必说的形象。

  其实哲学在国外并不如此曲高和寡。哲学一直是哈佛大学的精品课程,成千上万学子慕名而来,渴望与传授圣贤真谛的教授交流学习。哲学史也是国外学生爱不释手的书籍,“与高尚的人对话”是精英风尚。

  显然国内对于哲学的态度认知有待提高,但近年来随“鸡汤”的普及,哲学由一个高冷的老者变成了平易近人的大叔模样。微信票圈,开口苏格拉底闭口伊壁鸠鲁,深夜发图秀枕边书《梦的解析》配文弗洛伊德的金句信手拈来,高大上不明觉厉感油然而生。然而这些都是表面上的功夫,真正深入哲学内核的又有多少?

  不苛求人人都成为哲学家,目不窥园钻进浩如烟海的文献,研究数载笔耕不辍成就鸿篇巨著。但,对于人生的系统的反思,笔者认为不可或缺。系统的反思,不是零零碎碎细枝末节的一笔带过,而是对事件、事物进行深刻透彻的思考,从而归纳出道理,即春秋诸子百家渴求的“道”,并帮助未来的自己或他人作出更为理智的选择。这对于面对人生漫漫长路数不胜数岔路口的芸芸众生来说,是无价之宝。

  若你曾经在夜不能寐时仰望星空,思考一天或过往的经历,并从中体味几许人生道理的话,恭喜,你已成功登上了前往哲学星空的航船,哲学的星空正张开双臂热切等待探索者的到来。

  若想扬帆起航,还须进一步思考。哲学最核心的内容即对世间万物的认知与思考,并将思想予以实践。从古至今从未被完美解决的,“三大终极难题”——“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笔者建议,每一个人都尝试思考,并作出自己的解释。虽然古往今来,尝试回答、或者试图解释清楚的哲学家数不胜数,却无一人能够令己令人完全满意,自我的思想过程于己而言却意义非凡,也许对生活会有些许帮助。

  “我是谁?”明了自我定位。清晰的自我定位,能明确自我(本体)与周围事物(客体)的关系。重要性不言而喻。若人生坐标尚不清楚,何谈遨游“星辰大海”?

  “从哪里来?”理清过往之事。不仅通读历史,以史为鉴,更梳理人生阅历,汲取养料。明媚的过往变成一粒粒闪光的明珠,缀连成独一无二的专属于自己的王冠。那是只属于自己的财富与荣耀,别人拿不走,时间冲不淡。

  “要到哪里去?”展望未来蓝图。鉴往知来,明确人生目标,一步步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抑或深思得出结论,推理演绎,传道解惑,对世界做出微小的改造,让哲学星空因而增添一星光芒。

  追求幸福同样是人类的终极目标。咀嚼人生乐事,细品幸福的滋味,何人没有一本自己的“幸福经”?笔者认为从两方面思考,一是尽力而为无愧于每一段时光,合法合情合理地得到;二是使自己对于幸福的标准设置适当,知足常乐,在物欲的横流中游刃有余。

  阅读哲学书,《苏菲的世界》《中国哲学简史》《西方哲学史》,成为枕边书,未尝不可。朴槿惠从《中国哲学简史》里收获力量走出人生低谷。“中庸之道”“仁爱”,在梦境畅游星空前先与智者促膝长谈,为航船增添动力。

  人应当是哲学的,不一定是宗教的。宗教的上层建筑是迷信,灵魂却也是哲学。愿人们能“哲学”起来,于万丈红尘中寻觅到一方思想的圣地,尽情欣赏灿烂星空。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

  《中国哲学简史》,作者冯友兰。我对哲学没兴趣,我原以为我不懂哲学。看完这本简史后,我才发现原来里面的东西80%的我都略懂。文中提到的孔子、老子、墨子、佛教、道教、儒家这些我其实也都读过一些东西。庄子的《逍遥游》、《大学》提出的在明明德这些有时候我还会拿来反复抄写,可我怎么从来没有把它们和哲学联系起来?我想是从来没有系统的上过哲学方面课程的原因吧。也许还是自己对这个没有兴趣,从来没有去理清楚基本的概念。

  这本简史对初入哲学的人是很有帮助的。对我这种似懂非懂的人也是很有帮助的。但终究我是兴趣不大,总的来说快速阅读了一遍,里面的内容初步梳理了一下,也给类似于我这样的人提个醒,理个大纲。

  我大学同学小燕说:所谓哲学,不过是吃饱了的文人的胡思乱想,自以为是,正过来反过来,好像都有道理,其实没道理。我是不懂的。

  小燕说的挺好的也挺对的。她甚至说她最近对孙子兵法有了新的见解,所谓36计其实个个是阴招。小燕说的真的挺好的。为她开心。

  哲学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我读到博士,我也常常自诩读了很多书,却唯独对哲学类兴趣不大,不甚研究。当我读完这本简史之后,我立刻就很清楚的认识到这本书的知识比我教学生的《建筑环境学》《燃气供应》课程更有价值。远~远~远~远超过了我教授的课程的价值。当你对哲学有兴趣的时候,恭喜你!这说明你基本上已经超越了柴米油盐、一地鸡毛、鸡飞狗跳的普通市民生活的层次,你已经开始对人生进行反思,也就是超越了人生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进入了道德境界,这时候的人在精神上会获得更多的满足,人生会变得更加有意义。

  哲学是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我们的老子、孟子、孔子等圣人们包括西方的一些哲学大师们已经对这些东西反思的很透彻了。他们的哲学思想其实,其实我们也都懂。比如佛说:谁伤害了你,谁来渡你。再比如佛又说:放下,你就赢了。但真正做到就太难了。这使我想起了前几年一个女同事跳楼自杀。她也读到博士,我想这些哲学的东西她应该都懂。为什么做不到?因为我们都是凡人。只能说可能她懂得,但还没悟到吧。

  我又想到了在重庆读研究生时的一个政治老师,他原本和我一个专业,后来是自己对哲学方面的东西非常有兴趣,然后就转去搞这些了。他给我们上课的情形我至今仍有印象,先是操着川普讲,后来对我们说不行他必须有川话讲,否则他觉得讲的不透彻。然后他就在讲台前用四川话呱里呱啦地讲的神采飞扬,你可以感受到他眼里放出的光。虽然其实我对他讲的也不怎么感兴趣。但现在想起来他能与哲学打交道且乐在其中,真心为他高兴。

  书中提到周敦颐的《宇宙发生论》,我就在想这个名字为什么这么熟悉。查了资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爱莲说》的周敦颐。一般来说哲学家就是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所以有远大抱负之人宜早接触哲学,学校也应尽早开设关于哲学的基本课程,这样应该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机帮助其树立远大的志向,帮助其学习治道之法,利于国家人才的培养。

  关于冯友兰,有闻其名。读完此书后查阅了其简介,方知乃河南南阳人士(1895-1990),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佩服之至。


查看更多写作素材相关内容,请点击写作素材

2024 飞达教育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