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eidashipin.com--写作素材】
大别山(Ta-piehMountains)坐落于中国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交界处,西接桐柏山,东延为霍山(也称皖山)和张八岭,东西绵延约380公里,南北宽约175公里。西段呈西北—东南走向,东段呈东北—西南走向,长270千米,一般海拔500~800米。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黄冈大别山博物馆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黄冈大别山博物馆观后感

香山的红,黄山的奇,泰山的雄,庐山的秀,大家一定都欣赏过.可是,大别山的绚烂你见过吗?没有?那随我挺进大别山,去领略一番别样的风景吧!清晨,汽车在蜿蜒的公路上盘旋,窗外一棵棵绿树飞快地闪过.突然汽车猛得一转弯,便把我带入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正值秋天,山上既没有春天那充满朝气的嫩绿,也没有夏天那奔放的翠绿,更没有冬天的白雪皑皑,它拥有的是烂漫.满山的树叶虽已经枯萎,但那枯叶也足够把大山装扮的漂漂亮亮,五颜六色的,树叶有似葵的黄,似阳的橙,似火的红,似土的棕,还有一些说不明道不清的颜色,美丽极了.那片片层林染上了七彩颜料,恰似天山仙女留在人间的绸缎,又像是高明的画家创作出的独一无二的惊世杰作!
在大别山的主峰--白马蜂上也长出了红叶,更奇的是,一些枫叶居然长在了“马脖子“上,真像是红色的项鬃,显得这匹“马“神气极了,它仰着头,仿佛在炫耀着自己火红的鬃而奋蹄前行呢!这也许是刘伯承和邓小平他们挺进大别山时遗留下来的战马吧,它那高扬着的头和竖起的红鬃都表现出了红军们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
我喜欢大别山的绚烂,更喜欢战士们挺进大别山英勇无谓的精神.
黄冈大别山博物馆观后感
近日,我院组织党员专程赴大别山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在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内党员们瞻仰了馆内的烈士遗物、生平图片和文献资料,聆听了讲解员生动的讲述,缅怀了先烈们为祖国的解放事业的顽强斗争精神,回顾革命先烈们在血雨腥风的岁月里舍生取义,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伟大复兴立下的不朽功勋。
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是由原皖西烈士陵园的将军馆、陈列馆拆并重建的新馆,庄重典雅,与周围的绿树、碧水、建筑物浑然和谐,是市委、市政府精心打造的集"生态化、园林化、景观化、人文化"为一体的"城市名片"重要组成部分。纪念馆建设投资600多万元,于2006年元月21日落成开放。进入馆内,首入眼帘的是雄伟壮丽的《脊梁》雕画,当年征战大别山的将星风采巍峨闪耀;脚踏地面上记录当年征战于大别山的部队番号浮雕文字,犹如重走那段辉煌壮烈的历史征程。
全馆分“辉煌历史、将军摇篮、浩气长存、红韵流长”4大版块和“名人荟萃、星火燎原、红旗飘扬、抗日烽火、千里跃进、将军风采、浩气长存、红韵流长”8个单元。置身其中,108位皖西开国将军事迹一览无余,共和国将军的辉煌革命史令支部党员惊叹称奇;百余位著名革命烈士生平一一展陈,皖西籍英烈的光荣斗争史令支部党员几欲落泪;千余件珍贵纪念文物熠熠生辉,大别山先驱的抗争血泪史令支部党员驻足瞻仰;十三万英勇牺牲官兵数据详尽开列,鄂豫皖英雄的无畏献身史令支部党员凝视默奠。游览完纪念馆各展厅单元,支部党员们仿佛重温了革命斗争岁月中皖西人民前仆后继、为党献身、为国捐躯的伟大历程,仿佛阅读了许继慎、舒传贤、周维炯、刘淠西等革命英烈英勇奋斗、建功国家、血洒中华的生命诗篇,深刻学习了解了“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
参观过程中,大家仔细观看每一张历史图片、每一段文字资料、每一件珍贵革命文物等,亲身感受革命先烈们为了革命成功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壮举,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爱国主义教育。在参观交流中,党员纷纷表示,作为革命先驱的追忆者和后继者,作为红色江山的传承者和保卫者,深感有责任、有义务、有信心、有动力坚守本职,干好工作,提升修养,从严律己,把研究生教育的各项工作做好做实,以更高质量的管理服务水平践行党员宗旨,无愧先烈牺牲,回馈师生信任。
通过此次红色教育基地的参观学习活动,大家灵魂深处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进一步增强了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党员们表示,要牢记历史,不忘初心,爱岗敬业,服务群众,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青春和活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校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黄冈大别山博物馆观后感
大别山根据地,1947年刘邓大军重建。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刘邓首长顾全大局,勇挑重担,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外线作战,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建立了大别山根据地,开辟了中原战场,加快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同时为此后进行的淮海决战乃至整个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尊重客观实际,实行无后方作战,具有鲜明的求实性。大别山原是我党开辟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广大群众接受过革命教育,经受过革命的锻炼,人心向着共产党。1939年党中央又派李先念率领新四军第五师建立了鄂豫边区根据地。我军到达大别山区以后,完全有可能迅速和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开花。另外,大别山虽是敌占区的腹地,但非常空虚,是敌人战略上最薄弱最敏感的地区,我军经过顽强战斗,战胜敌人并稳定局势,巩固胜利,发展胜利,是有极大可能的。
二、军事斗争与政权建设同步进行,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刘邓大军在重建大别山根据地过程中很好地处理了军事斗争与政权建设的关系,以军事斗争的胜利保障政权建设的顺利进行,以政权建设的顺利进行推动军事斗争的胜利。为了保证军事行动和建党建政工作同步进行,中原局和野战军指挥部在息县召开一次高级干部会议,研究进入大别山后的行政区划和党政军组织的建设问题。刘邓大军在搞好政权建设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军事斗争,先后进行了河风集、中铺、光山、张家店、高山铺等战斗,并加强了地方武装建设,将地方武装斗争与地方政权建设有机结合了起来。由于刘邓等将军事斗争与政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了科学的战略决策,才使得根据地一度异常困难的财政开支和部队给养问题逐步得到缓解,使人民解放军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实现了中央“三军配合,两翼牵制,外线作战,经略中原”的伟大战略部署,为夺取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新区建设实行新策略,具有很强的创新性邓小平等在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策略,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中共中央制定、完善新区政策作出了积极贡献。剿匪方面,实行军事打击、政治瓦解和
发动群众三者紧密结合的剿匪方针。在军事打击的同时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其主要形式是:首先,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布告。其次,写信、寄劝降书。再者,谈话、开座谈会报告会。政权建设方面,建立两面政权。为了有利于地方工作,各地在游击区建立两面政权,开展统战工作。对游击区的敌乡保政权也改变过去一脚踢开或全部摧毁的做法,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或打或拉的策略,以逐步建立两面政权或两重政权(既有反动政权,又有为我服务的机构),让其为我办事。新区土改政策方面,由土地改革变为“减租减息”。主张在巩固区可以进行土改,在游击区不能急于平分土地,而应深入宣传《土地法大纲》。1948年5月中旬,邓小平在一次工作会议上强调,在新区打土豪分浮财,过早实行分土地害处很大。今后大别山区的工作方针确定为:不分浮财,不打土豪,连大地主也不打。在这次会议上,由土改转为“双减”的思想更加明确。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克服了千难万苦,将我党我军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中的根据地工作的经验与大别山根据地建设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根据地建设模式,最终在大别山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一举扭转了整个战场的形势,为夺取全面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从早期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到后来的鄂豫边抗日根据地,再到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大别山始终处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前线。在山山埋忠骨、岭岭铸忠魂的大别山深处,先后走出八支革命队伍和一大批革命将领,无数大别山儿女用鲜血和生命谱就了顾全大局的舍我精神、勇挑重担的耐劳精神、勇往直前的拼博精神、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坚忍不拔的刚毅精神、敢于胜利的克难精神。在新的时期缅怀先烈丰功伟绩,弘扬大别山精神,对不断提高自身执政能力、审时度势能力、驾驭复杂形势能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和人类文明与进步事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我们要传承可贵的大别山精神,锤炼顾全大局、勇挑重担的作风。
查看更多写作素材相关内容,请点击写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