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eidashipin.com--周记大全】

让语文与生命共鸣

——读《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之“诗歌篇”有感

干老师曾说过,语文课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诗”与“思”的结合,是知识、生活、师生生命的共鸣。

无限相信学生的潜能

干老师反对那种认为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就不敢教、不敢学、不敢讲的教学思想,他的课堂既有深度,又深入浅出。如干老师用《长征》的律诗知识和律诗形式来教学律诗《山居秋暝》,在学习时,他并没有把“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些专业术语硬灌给学生,而是采用通俗的说法——“对联”,这样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连班里最弱的孩子都能一眼看出这首诗一共有四联。接着干老师用“对对子”的游戏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对偶知识。这个在预习时全军覆没的题目“金沙江水拍云崖,”,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突然自己领悟到了其中的陷阱,并更正为“大渡河桥横铁索”。在孩子们大都理解的基础上,老师结合板书逐字又对一遍,再次加深了学生对对偶知识的理解。知识就是工具,就是武器,诗词知识教好了,反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意;反过来,若不通过这条道路,悬空讲内容,倒可能会走不到想象的地方。《山居秋暝》同样结合“对对子”游戏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并抛出了“空”这样一个很难真正理解的问题。知识虽然深邃,但学生仍能获得一定的感受。

课堂充满“思”性

干老师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和深刻性。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深刻的感知,将被动的语文学习转化为积极的自觉行为。他反对一定要用语言清楚地说出理解,而选择一条让学生有所“兴发感动”、有所“愤悱”的道路作为开端。比如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老师让学生反复读,一遍一个要求,一次一个台阶,探之弥高,钻之弥坚,思之弥深。“乡心”的感情没有被直接或明确的告知,而是结合纳兰性德的另外两首词《菩萨蛮》和《采桑子》的节选内容,自己体悟是什么让诗人“梦不成”?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起,智慧的火花被点燃,学习就成了主动的向外摄取。

文本与生命产生共鸣

新教育提出了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转载自苹果教育网https://www.pequip.com.cn ,请保留此标记。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干老师总能对文本做出个性化解读,把学生带向一个理想境地。如《长相思》中“你喜欢这首词吗?”这个问题在老师的引领下将学生对词的理解转到自己,在似懂非懂中,学生的理解趋向深刻。老师再进一步以己证诗,师生已与文本完全融为一体。《归园田居》中引入的黑白哲学让文本与生活相关联,《山居秋暝》的空明澄澈让诗文与师生生命高度融合。

干老师的思想深度和思维宽度让我们望尘莫及,我们如果刻意模仿,也许会在无形中曲解了某些美好的东西却浑然不知,也许会有东施效颦之感。但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思想精华,更新落后观念,让语文与生命共鸣,让我们与大师靠近!


查看更多周记大全相关内容,请点击周记大全

2024 飞达教育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