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eidashipin.com--初三】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通用1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燃烧和灭火教案

一、课文说明

本课继《氧气》、《二氧化碳》之后,指导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分析综合能力”的系列。

本课的思路是:先指导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然后研究灭火的方法。课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这部分内容分为五层:

1.通过复习旧知识,使学生知道燃烧需要氧气,并进一步提出问题,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2.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研讨,使学生知道燃烧需要可燃物。

3.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火柴虽然是可燃物,放在铁片上并不马上燃烧,要等把铁片加热到一定温度,火柴才燃烧。)

4.通过讨论炉火(或柴灶)的燃烧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5.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燃烧需要氧气、可燃物和一定的温度。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燃烧才会发生;缺少了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燃烧就不会发生,正在燃烧的可燃物就会熄灭。这个结论是对前四层研究的综合,教学时应启发学生自己进行综合,得出结论。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燃烧与人的利害关系——既能为人提供所需的热能,又能造成火灾,危及人畜生命,造成财产损失。这个观点体现了辩证的观点。这部分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借此导入怎样灭火和预防火灾。

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灭火的方法。课文以图的形式,启发学生认识几种常用的灭火方法:

1.用水浇:可以降低可燃物的温度,水受热产生的水蒸气还具有隔绝空气的作用。(左上图)

2.用砂盖:利用砂隔绝空气。(右上图)

3.用灭火器喷射:喷出的泡沫或粉末,覆盖在可燃物上,可以隔绝空气。(右下图)

4.煤气着火要立即关闭煤气闸门:这样可以断绝可燃物的来源。(左下图)

5.油锅着火立即用锅盖盖严:这样可以隔绝空气,使油火熄灭。(中图)

教学时,还可以补充一些方法,例如电器着火要立即切断电源。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学生明白其理由。此外还要讲解一些灭火的注意事项,例如电器着火、油类着火,不能用水浇,只能用砂等覆盖。

第四部分,结合少年儿童生活的特点,向学生进行防火安全教育。

二、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通过对多种燃烧现象的分析与综合,认识燃烧的条件)和推理能力(应用燃烧的条件解释灭火的方法)。

3.使学生体会到:人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很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4.向学生进行防火安全教育(具有安全用火的意识,学习简单的灭火技能)。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酒精灯、铁片、试管夹、火柴。

2.挂图或投影片——灭火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

(1)氧气有什么性质?

(2)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2.谈话:

(1)在前两节课里,我们反复谈到燃烧。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很快会想到需要氧气。)

(2)氧气确实是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能燃烧吗?装在瓶子里的氧气并不燃烧,可见燃烧还需要其他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3.讲述: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关于燃烧的条件这个问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

(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①讨论:

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说一说,除了氧气外,燃烧还需要哪些条件?

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哪些物体能燃烧?哪些物体不能燃烧?

没有可燃烧的物体,燃烧能进行吗?

② 讲解:可以燃烧的物体叫做可燃物,可燃物是燃烧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2)认识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

① 讨论:

有了氧气与可燃物,是不是就能发生燃烧现象?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学生回答后强调,即使把火柴放在纯氧中也不会燃烧。)

怎样才能让火柴燃烧起来?(用火点燃或在火柴盒上摩擦)摩擦起什么作用?(摩擦可以提高火柴的温度)以上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一定的温度)

② 讲解:为了更好地说明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我们来做个实验。取一根火柴,不用火点燃,也不摩擦,把它放在铁片上,用试管夹夹住铁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

③ 分组实验。

④ 汇报实验结果。

⑤ 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⑥ 教师小结:

把火柴放在铁片上,它并不马上燃烧,而是被加热到一定程度,它才燃烧。可见燃烧必须达到一定的温度才能进行,这是燃烧必须具备的第三个条件。

各种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温度是不同的,例如汽油、酒精、纸、棉絮、木材燃烧需要的温度较低,煤块燃烧需要的.温度较高。在比较低的温度时就能燃烧的物体叫做易燃物。

(3)综合认识燃烧的三个条件

① 提问:现在你知道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② 讨论:这三个条件是否是燃烧必须具备的呢?我们还可以结合炉火的燃烧来分析一下:

如果不继续往炉里添煤,炉火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不能,因为缺少可燃物。)

如果把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儿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不能,因为缺少氧气。)

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煤夹出来,煤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不能,因为炉外温度低,达不到煤燃烧所需的温度。)

③ 讲解: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我们总结的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是正确的,而且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燃烧才会发生;缺少了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燃烧就不会发生,正在燃烧的可燃物就会熄灭。

④ 填空:课本第27页的空白。

2.指导学生认识燃烧与人的关系

(1)讨论:

① 我们所以要研究燃烧的条件,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燃烧的规律,因为燃烧与人有密切的关系。那么燃烧与人有什么关系呢?

② 我们掌握了燃烧的条件有什么用呢?

(2)教师小结:燃烧有对人有利的一面,例如做饭、取暖,在工业上高温加热、炼钢等,都需要燃烧产生的热能。燃烧也有对人有害的一面,火灾会烧毁财物,危及人的生命,造成巨大的损失。我们掌握了燃烧的规律,在需要燃烧的时候,就要努力创造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在不需要火和灭火时,就要设法破坏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3.指导学生认识灭火的方法及原理

(1)讲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关于灭火的知识。

(出示灭火方法图。)

(2)讨论:

① 人们有哪些灭火的方法?为什么这些方法能灭火?

② 炒菜时,有时锅里的油自己会燃烧起来,这是怎么回事?怎样把锅里的油火扑灭?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能灭火?往锅里倒水行不行?为什么?

③ 如果厨房里的煤气着火了,首先应该做什么?为什么?

④ 如果电线或电器着火了,首先应该做什么?为什么?往电线或电器上喷水行不行?为什么?

(3)教师小结:我们掌握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才能在发生火灾时迅速将火熄灭。如果家里不小心着了火,一定要冷静,千万不能慌乱,要根据着火物体和原因正确地选择灭火方法。如果火势比较大,要赶快拨“119”电话报警。

4.向学生进行防火教育

(1)讲述:引起火灾的原因很多,其中有很多是由于麻痹和不慎引起的,还有的是由于小朋友玩火引起的。

(2)讨论:

① 在生活中,哪些做法容易引起火灾?

② 小朋友的哪些游戏或活动容易引起火灾?

③ 我们应该怎样预防火灾?

(3)教师小结:预防火灾,人人有责。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玩火;在城市内,禁止燃放鞭炮;在农村,不要在草堆和其他易燃物附近燃放鞭炮;不要在火炉旁烤东西,不要使易燃物离炉灶太近;煤气灶用过要及时关闭闸门。总之,要时时提高警惕,事事按照安全用火的要求办。只有这样,才能预防火灾。

巩固应用

1.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提问:

(1)燃烧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要使燃烧进行得好,应该怎么办?

(3)要使火熄灭应该怎么办?用什么方法降低燃烧物的温度?用什么方法隔绝空气?

(4)在草原上救火,有时用这样的方法:在大火周围迅速割掉一圈草,就能使火熄灭。这是怎么回事?

布置作业

调查灭火器的种类及其用法。(同时教育学生:学校和公共场所的灭火器,平时是不准动的。)

五、课后小记

第2篇: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同行在一块交流学习,这是一次难得的化学盛宴。今天我在这儿给大家汇报的课题是《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第一节的说课部分。版本是广东教育出版社。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给大家来汇报。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

燃烧与灭火是研究化学变化与能量的章节中具体直观体现,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课题对学生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因此,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注重源于生活,这样,老师在此基础上的情景创设,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指导学生提炼出本节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知道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⑵了解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过程与方法。

⑶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②,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⑵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⑶使学生逐步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燃烧条件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由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在课堂实施中注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此基础上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初步设想。

二,我的教学构想

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考虑到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燃烧的条件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在此后的消防安全教育中,则通过多媒体采用讨论、谈话法等来增强学生消防安全意识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实施“五字方针”:听、思、说、议、乐。

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说──表达完整;议──学会交流;乐──乐于探究。

下面让我们一起沿着这条主线,通过四个环节来向大家展示我的第三个问题“我的教学过程”。

三,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1:总结出燃烧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回顾以前学的旧知识(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来建构新知识,得出燃烧的概念。

环节2:探究燃烧的条件。这里通过三个分组对比实验,这三个实验分别是:

(1)水与酒精对比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一个条件,燃烧需要可燃物;

(2)室温中的镁条与点燃的镁条对比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二个条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蜡烛的正常燃烧与被烧杯罩住之后的燃烧对比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三个条件,可燃物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由以上三个实验,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

在这里,由在教师指导下的共同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环节3:进一步认识燃烧的条件。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白磷与红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让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进一步明确、清晰的认识,这样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此时,教师展示象征燃烧条件的火三角图片,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进一步升华与沉淀,认识到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环节4:进一步巩固燃烧的条件,特别设计了少量的练习题

本节课所选材料,基本上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几支蜡烛,几根火柴,几块水泥块,都取自于我们身边看似不起眼、不经意的东西。通过在课堂上的演绎、变化,实现了由现实生活向科学世界的回归,让学生感到化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科学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遥不可及,只要我们积极思索,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会是小小科学家。

以上是我对燃烧条件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

第3篇: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此外,我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不足之处:做“活动与探究”演示实验时因为没有吸干白磷上面的水使实验延长了3min,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为此我着重反思了以下几方面: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第4篇: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

燃烧与灭火是研究化学变化与能量的章节中具体直观体现,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课题对学生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因此,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注重源于生活,这样,老师在此基础上的情景创设,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指导学生提炼出本节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知道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⑵了解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过程与方法。

⑶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②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⑵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⑶使学生逐步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 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燃烧条件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由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在课堂实施中注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此基础上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初步设想。

二,我的教学构想

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考虑到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这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层层开展,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燃烧的条件重点问题上,主要采用启发、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展示的空间,力求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在此后的消防安全教育中,则通过多媒体采用讨论、谈话法等来增强学生消防安全意识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实施“五字方针”:听、思、说、议、乐。

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说──表达完整;议──学会交流;乐──乐于探究。

下面让我们一起沿着这条主线,通过 四 个环节来向大家展示我的第三个问题“我的教学 过程 ”。

三,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1 :总结出燃烧的概念。通过让学生回顾以前学的旧知识(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来建构新知识,得出燃烧的概念。

环节2 :探究燃烧的条件。这里通过三个分组对比实验,这三个实验分别是(1) 水与酒精 对比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一个条件,燃烧需要可燃物;(2)室温中的 镁条 与点燃的 镁条 对比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二个条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蜡烛的正常燃烧与被烧杯罩住之后的燃烧对比实验。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的第三个条件,可燃物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由以上三个实验,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

在这里,由在教师指导下的共同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环节3 :进一步认识燃烧的条件。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白磷与红磷的燃烧演示实验,让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进一步明确、清晰的认识,这样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此时,教师展示象征燃烧条件的火三角图片,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进一步升华与沉淀,认识到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环节四:进一步巩固燃烧的条件,特别设计了少量的练习题

本节课所选材料,基本上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几支蜡烛,几根火柴,几块水泥块,都取自于我们身边看似不起眼、不经意的.东西。通过在课堂上的演绎、变化,实现了由现实生活向科学世界的回归,让学生感到化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科学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遥不可及,只要我们积极思索,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会是小小科学家。

第5篇: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在课程标准中,对该部分的内容要求有体现出“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并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本课题中的第一课时内容就紧紧围绕“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而展开的。

在本教学设计中,采取了“水中生火”的化学魔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师的指引与实验分析,学生自主地探究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分析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并总结出“灭火的原理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三个条件,破坏一个即可。”

本部分——燃烧与灭火的第一课时作为学生了解和认识燃烧的现象,并以此为契机进入接下来的学习的重点内容,其课时分配与其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目标的作用上是成正比的。在本教学设计中,教师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并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找出自己灭火所采取的原理。从整体上看,虽然教学内容相对容易,时间相对较长,但是能给出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进行思考却是值得的。

第6篇: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各位领导、老师们:

上午好!我说的课题是《燃烧与灭火》。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燃烧与灭火》是初三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的第一节课,本单元的三节内容燃烧贯穿其中,所以学好这一节课是至关重要的。而灭火又是和燃烧紧密相连在一起的,每个同学都要掌握一定的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而且,燃烧与灭火又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因此本节内容应该容易掌握。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观察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反思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渗透“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唯物主义观点。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培养观察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反思的能力

四、说教法: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景→学生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评价与反思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在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点:

1.燃烧与灭火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对此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探究化学的奥秘,并把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整节课,学生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体验中逐步培养探究能力;

3.注重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两种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一)燃烧的条件:

1、情景引入:

请学生们谈谈生活中常中的燃烧事例。然后教师由同学们所列举的事例导入课题。这一环节主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为切入点,创设学习情景。

2、实验探究收集证据:

先分小组学生交流燃烧的利与弊。(这里主要是渗透“事物是一分为二”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再鼓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对燃烧的条件作出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思考下列问题:

①.纸可以燃烧吗?石头可以燃烧吗?

②.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燃烧需要的一个条件是什么?

接下来分小组学生进行实验7-1,并对实验7-1作了改进:考虑到白磷燃烧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对人体有害,用大烧杯罩着并放在水槽中有利于吸收五氧化二磷,减少对人体危害和环境的污染。实验中要提醒学生记录好实验现象。

在这里实验探究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实验的改进体现了对环境的关怀,以此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3、引导分析:

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看到这么有趣的现象,你有什么疑惑呢?你能独立解决这些疑问吗?怎样才能使水中的白磷也燃烧起来?”。在这里要告诉学生“通常状况下,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白磷是40℃”。然后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讨论,展示后教师演示实验“用收集满氧气的试管罩着水中的白磷”。这样以实验现象为依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运用信息能力。

4、得出结论:

根据以上实验,让学生归纳出燃烧的条件,并强调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5、学习过程性评价:

利用燃烧的条件对个别小组的学生在实验7-1中出现的异常实验现象进行简要分析、评价。使学生逐步养成对实验进行评价和反思的习惯。

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有:1.铜片上的红磷也燃烧起来;2.铜片上的白磷不能燃烧。

(二)灭火的方法:

1、设置情景:

图片展示一些火灾现场,利用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例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认识到,燃烧如果利用不当,就会酿成火灾,那么发生火灾时,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灭火呢?

2、引导推理:

根据燃烧的条件,引导学生推理出灭火的原理(如右图)。这样级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推理”也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科学探究的一种途径。

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现有一支燃着的蜡烛,请利用生活的经验或根据灭火的原理,利用桌上的材料设计实验使其熄灭”;再由学生分小组内部讨论、设计好本组的实验方案;设计好以后按照自定的方案进行实验。(在这里和课本上的实验7-2不太一样,是因为我觉得把该实验设计的开放一点应该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考、合作、和动手能力)

4、学习过程性评价:

完成实验后,由其他小组对本组的方案进行评价。教师可以提示:“可从能否达到灭火目的、灭火速度的快慢、操作是否简便、灭火后对可燃物的影响等方面对方案进行评价。”这样在合作实验、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评价意识,提高了评价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5、学习结果性评价:

让学生以各小组为单位,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组内部自我评价,方式如:

我知道了:;

我还想知道:。

最后,请各小组代表展示学习完本课的心得。

我的说课结束了,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第7篇: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燃烧与灭火》教学反思

燃烧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与本节内容联系紧密的有氧气及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等知识。本节课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在新的情景中呈现旧知识,将新知识融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构成新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程序化,可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利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燃烧与灭火》一节内容中包括灭火的原理,物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识等内容,因为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是自然顺延的,分开教学,在探究上有脱节,我们把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物质燃烧的条件,燃烧定义做为一节课的内容,其余内容放在课余学习并设想了改进措施,尽管一课时的内容较多,但因为前后联系紧密,学生应该很快得出结论。

本课题的知识解决完全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交流讨论完成,很好地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贴近生活的特点,也充分发挥了化学学科的特点,采用从实验观察现象,通过分析探究,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再根据燃烧的条件推出灭火的原理;在内容的安排上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和绘画,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不足之处及改进设想:

(一)虽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课堂的开放度不够,仍然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设计的思路活动,未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还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教学环节设计还需进一步改进,燃烧条件的得出,和磷燃烧的演示实验交换前后顺序,更顺理成章,更符合逻辑。

(三)实验设计还需改进,做“活动与探究”演示实验时因为没有吸干白磷上面的水使实验延长了,水中白磷的燃烧,可用盛氧气的集气瓶将其扣住,可防止白磷燃烧的产物逸到空气中。

(四)按要求,白磷燃烧的实验应该在通风橱内操作。我们在通风橱内演示时,先把排风扇打开了,通风橱内温度降低,结果铜片上的白磷几分钟也没起火燃烧。后来,关掉排风扇,铜片上的白磷马上起火燃烧,再打开排风扇就可以了。

第8篇: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燃烧与灭火》是初中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题。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从教学设计上看,通过实验的方式突破重点与难点。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从几幅有关燃烧的图画引入,教师在此基础上又设置了一组学生探究实验――燃烧的条件,一个演示实验――磷的燃烧,一个学生演示实验――灭火演习。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验、去感受,使学生能通过身边常见的物质,简单的化学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降低了难度,使学生较轻松的得出燃烧的条件,并分析出灭火的方法。教师的演示实验,使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更准确、深刻的认识。灭火的实战演习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

我认为不足之处:做“活动与探究”演示实验时因为没有吸干白磷上面的水使实验延长了3 min,原因是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说明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需要调整。思考的问题。

第9篇: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教案设计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有关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方法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树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

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 归纳法、演示实验法.

教学用具:

本课题中所有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用品 、 课件

教学思路:

1、结合课本图7-1、7-2、7-3、组织学生讨论并举例说明燃烧对人类生存和工农业生产的意义.

2、根据课本活动与探究实验,总结通常情况下燃烧的三个条件.

3、根据学生各学习小组深入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实地调查后搜集到的有关火灾事例及常用的灭火方法等材料,各小组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演示课本P126活动与探究实验及[实验7-1], 然后师生共同归纳灭火的 原理和方法.

4、对于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教师演示[实验7-2],同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展示燃烧和爆炸的有关图片,让学生识记,培养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5、课本p131 页习题1、2、3、及课本讨论内容通过课堂讨论随堂解决。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本p124-130 页,并完成下列预习题:

(1)什么叫燃烧? (2)燃烧应具备什么条件?

(3)灭火的原理及灭火的方法有哪些? (4)引起可燃物爆炸的原因是什么?

2、利用星期日各学习小组,请到消防大队及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方进行实地调查,调查有关火灾案例、 常用的灭火方法、张贴的安全图标等内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作业:

二、引入新课: 天上的火,来到人间,火在大地燃烧,让愚昧化作文明;火在宇宙燃烧,使黑暗趋向光明,

为什么火能推动人类历史前进?那么人们如何保留火种,今天让我们对火,即燃烧作一

个初步的科学的解释

三、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 第七单元 、 燃料及其应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讨论] 结合课本P124页图7-1、7-2、7-3和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燃烧对人类生活和工农业

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提问]: 既然燃烧对人类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如此重要,那么你知道什么叫燃烧吗?

燃烧应具有什么样的条件呢?

[演示实验]:

按照课本P124页活动与探究实验内容进行演示实验,为了减少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盲目性,教师应进行指导.

[学生观察] 白磷燃烧实验现象

第10篇: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本节课,我将实验探究作为教学目标的突破口,学生小组学习为教学主渠道,整个过程突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观。特别是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实验探究活动,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地理解爆炸的原因和安全知识应用的重要性,也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等,还让学生体会和享受到学习的快乐,真正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对于教学中的实验,应该让学生先提出个人猜想,再为了验证猜想去做实验,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形成过程,而且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这样对他们的认知发展很有帮助。

对于使燃料充分燃烧的现实意义,可以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切实让学生体验到节能环保的重要性。

第11篇: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燃烧与灭火精品教案

课题名称:《燃烧条件的探究》   教材版本:人教版《化学》   教师姓名:潘建安  学校:黄山市歙县长青中学 教学背景分析 (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1.本课题的内容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二级主题“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的知识范畴。 2.承前:是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化反应知识学习的延续和具体应用; 启后:为环境的保护和燃料的充分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基础:学过的氧气的主要性质和重要用途、氧化反应和缓慢氧化; 2.生活经验分析:燃烧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学生积累了较多的感性经验; 3.学科能力基础:学习了交流合作,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在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设计化学实验方案,并能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能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树立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意识; 2.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  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 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教学用品和主要教学方法 (一)  教学用品 演示实验:试管2、酒精灯、蒸发皿2、坩埚钳、废液缸、镊子、烧杯、石棉网、玻璃棒、火柴、白磷、冷水、酒精 学生分组(七组):试管、试管夹、试管架、酒精灯、玻璃棒、制取氧气的装置、药匙、废液缸、白磷、冷水、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火柴、纸 (二)主要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实验法 主要教学流程示意图 感知生活 感受钻木取火与火柴、打火机三种不同的生火方式 物质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和一定的温度 实验探究 1.物质燃烧需要可燃物; 2.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3.物质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设置问题 解读探究 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反思提高 如何使燃着的物质熄灭呢? 提出猜想 得出结论 物质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和温度达可燃物的着火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为主的活动 学生为主的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展示】燃烧用途的相关图片 【提问】如何使物质燃烧起来呢? 【板书】 燃烧条件的探究 【观看、聆听】感受物质燃烧对生活的影响和对社会的推进作用。   通过燃烧用途的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点明课题。                               【环节二】设置问题,解读探究   感知生活 【展示】一杯水、一张纸 【提问】你能让它燃烧起来吗?你如何让它烧起来吗? 【追问】火柴、打火机的火又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古人又是如何生火的? 【展示图片】三种生火方式   思考、回答:用火柴点,用打火机点。       观看 从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感知化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出猜想 【提问】1.钻木、划火柴和打火机摩擦都能生火,它们有何共同特点? 【追问】火柴上有可燃物吗? 【图片解读】火柴侧面和火柴头上的物质 【提问】氯酸钾和二氧化锰起什么作用?为什么要产生氧气? 【提问】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1.摩擦生热;2.都需要可燃物       回答:红磷、硫是可燃物   回答:产生氧气, 燃烧需要氧气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引导学生如何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       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 实验探究 【过渡】以上只是一种猜测,还必须用实验进行验证。 【提问】问题一:所有物质都能燃烧吗? 【演示】酒精和水在蒸发皿中的燃烧 【引导】提供一定的实验器材,让学生提出实验方案。 【提问】问题二:燃烧需要氧气吗? 【演示】白磷在热水中有氧无氧的实验对比。 【提问】如何创设一个有氧和一个无氧的环境? 【引导】提供一定的实验器材,让学生提出实验方案。 【提问】问题三:燃烧需要一定温度吗? 【引导】提供一定的实验器材,让学生提出实验方案。 【实验】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有选择地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观看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讨论交流,提出实验方案,并有选择进行实验操作。     观看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讨论交流,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设计     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设计 思考,根据教师的引导,学生合作进行实验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进行探究,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学习变量的控制。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得出结论   【提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发现物质的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归纳总结,物质的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一定的温度(温度达可燃物的着火点)   明确燃烧的条件 反思提高   【提问】如何让燃着的物质熄灭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归纳出灭火的原理     让学生明确灭火的原理   【环节三】 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提出提问】如何不让燃着的火柴烧到手?   课后学生提出各种方案并进行交流   加强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意识。   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引导学生归纳对照实验的设计方法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思考,归纳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的思路。 回顾和巩固课堂知识,明确对比实验的设计思路 课后反思                

第12篇: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⑵ 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教具

酒精灯,纸条,木块,烧杯,坩埚钳,石块

四、教学内容

[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

[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装在集气瓶里的氧气并不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唯一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设计意图: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新课]

一、认识燃烧的条件

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

[讲解]可以燃烧的`物体叫做可燃物,可燃物是燃烧的首要条件。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认识燃烧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

[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讲解]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设计意图:根据探究实验,推导出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

[演示]探究实验,学生观察实验

[思考与讨论]:

1、实验中坩埚钳上的纸条燃烧而坩埚钳上的石块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必须是可燃物。

2、坩埚钳上的纸条很快燃烧而坩埚钳上的木块要时间长点才能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3、露在空气中的蜡烛继续燃烧,盖上玻片密封的蜡烛熄灭了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那些条件?

学生回答:需要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归纳小结]

1、燃烧的定义

2、燃烧的条件?

[思考]

1、如果不往煤炉里添煤,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2、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

3、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4、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煤夹出来,煤能继续燃烧吗?

(设计意图:根据讨论,有学生自己得出燃烧的条件,使学生有成就感,进一步巩固燃烧的条件。)

[过渡]燃烧的火会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有时也会带来灾难。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设问]根据燃烧的条件,我们应该如何来灭火呢?

[讨论]根据灭火的实例,分析灭火的原理。

[活动与探究]灭火器的原理。

[小结]灭火的原理

1、隔绝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小结]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

[课堂练习]

1.下列物质在空气中不能被点燃的是 (  )

(A) 木炭 (B) 铁丝 (C ) 硫磺 (D) 红磷

2.下列情况下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  )

(A) 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布扑盖

(B) 木柴着火用水浇灭

(C) 少量的汽油起火用沙子盖灭

(D) 电器因短路起火,用水浇灭

3.使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

(A) 可燃物必须粉碎

(B) 可燃物与氧气接

(C)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且达到着火点

(D) 可燃物必须放在有限的空间内

[布置作业]书上习题

第13篇: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本节课教材的安排是从燃烧现象和实验入手,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我在备课时考虑,学生在生活中和前期的化学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也具备一定的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如果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感性认识、知识和能力储备,抛开课本的教师演示实验进行探究的做法,做一个思维的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起新知识,然后把实验设计和操作都交给学生,从思维上提高一个层次,帮助学生实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我先让学生自己整理有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反应现象等各方面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得到燃烧的共同特点,之后,请学生将这些共同特点整理为一句话,即可得到燃烧的概念。在概念的基础上,推导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就是水到渠成的了。整个过程,学生通过已有的各种储备,在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整理的过程就是让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不仅如此,当学生建构出燃烧概念后,我及时大力肯定学生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极大的鼓舞了学生,让他们从自主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收获自信和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在此过程中,有一个地方处理不合适,如果让学生总结共同特点的时候,直接告知学生,这样总结出的共同特点就是燃烧的概念,问题的导向性更明确,学生的思路也清晰。

接下来是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的方法,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石子、纸片、木炭、二氧化碳等一些物品,设计对比实验轻松得到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并演示了多种灭火的方法,在展示的时候也能清晰表达从实验操作到观察现象到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由此看出,只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给他们充分的信任,孩子不仅学的快,更能学的好!

学生已经用常见物质探究获得了燃烧条件,课本原有的用红磷和白磷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我就处理成演示实验,学生对课本中本实验设计的讨论问题可以脱口而出,由此证明学生对燃烧条件掌握的非常好。我还对此实验做了实验改进,把白磷和红磷装在试管中,用气球套住试管口,然后将试管下端浸泡在热水中,这样,白磷燃烧的有毒白烟就不会扩散到空气中,避免空气污染。

本课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教育和珍爱生命的教育,我在这里安排了一个动画视频,让学生在看书的基础上再看视频,加深印象,有利于学生的终生所需,也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服务生活。但是,在安全教育上,本节课也有一个疏忽的问题,本节课安排的学生实验设计许多易燃物,学生的课桌上也有许多书本没有完全清理,我没有及时强化学生清理课桌上的纸张等易燃物,留有安全隐患,在今后的课堂中要注意相关问题。

第14篇: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各位领导、老师们,

上午好!我说的课题是《燃烧与灭火》。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燃烧与灭火》是初三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的第一节课,本单元的三节内容燃烧贯穿其中,所以学好这一节课是至关重要的。而灭火又是和燃烧紧密相连在一起的,每个同学都要掌握一定的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而且,燃烧与灭火又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因此本节内容应该容易掌握。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观察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反思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渗透“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唯物主义观点。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培养观察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反思的能力

四、说教法: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景→学生发现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评价与反思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在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点:

1.燃烧与灭火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对此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探究化学的奥秘,并把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整节课,学生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体验中逐步培养探究能力;

3.注重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两种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一)燃烧的条件:

1、情景引入:

请学生们谈谈生活中常中的燃烧事例。然后教师由同学们所列举的事例导入课题。这一环节主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为切入点,创设学习情景。

2、实验探究收集证据:

先分小组学生交流燃烧的利与弊。(这里主要是渗透“事物是一分为二”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再鼓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对燃烧的条件作出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思考下列问题:

①.纸可以燃烧吗?石头可以燃烧吗?

②.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燃烧需要的一个条件是什么?

接下来分小组学生进行实验7―1,并对实验7―1作了改进:考虑到白磷燃烧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对人体有害,用大烧杯罩着并放在水槽中有利于吸收五氧化二磷,减少对人体危害和环境的污染。实验中要提醒学生记录好实验现象。

在这里实验探究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实验的改进体现了对环境的关怀,以此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3、引导分析:

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看到这么有趣的现象,你有什么疑惑呢?你能独立解决这些疑问吗?怎样才能使水中的白磷也燃烧起来?”。在这里要告诉学生“通常状况下,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白磷是40℃”。然后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讨论,展示后教师演示实验“用收集满氧气的试管罩着水中的白磷”。这样以实验现象为依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运用信息能力。

4、得出结论:

根据以上实验,让学生归纳出燃烧的条件,并强调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5、学习过程性评价:

利用燃烧的条件对个别小组的学生在实验7―1中出现的异常实验现象进行简要分析、评价。使学生逐步养成对实验进行评价和反思的习惯。

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有:1.铜片上的红磷也燃烧起来;2.铜片上的白磷不能燃烧。

(二)灭火的方法:

1、设置情景:

图片展示一些火灾现场,利用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例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认识到,燃烧如果利用不当,就会酿成火灾,那么发生火灾时,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灭火呢?

2、引导推理:

根据燃烧的条件,引导学生推理出灭火的原理(如右图)。这样级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推理”也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科学探究的一种途径。

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现有一支燃着的蜡烛,请利用生活的经验或根据灭火的`原理,利用桌上的材料设计实验使其熄灭”;再由学生分小组内部讨论、设计好本组的实验方案;设计好以后按照自定的方案进行实验。(在这里和课本上的实验7―2不太一样,是因为我觉得把该实验设计的开放一点应该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考、合作、和动手能力)

4、学习过程性评价:

完成实验后,由其他小组对本组的方案进行评价。教师可以提示:“可从能否达到灭火目的、灭火速度的快慢、操作是否简便、灭火后对可燃物的影响等方面对方案进行评价。”这样在合作实验、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评价意识,提高了评价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查看更多初三相关内容,请点击初三

2024 飞达教育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