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eidashipin.com--热门资讯】

民族团结是维系一个国家的精神纽带,我们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 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民族团结进步学习资料,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民族团结进步学习资料

  一、在民族工作中,党和国家所强调的“五个维护”: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

  二、现阶段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四、中华民族共同发展的重要前提:团结稳定。

  五、什么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民族问题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长期性、重要性、复杂性、国际性和敏感性5个基本特征。

  六、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 民族区域自治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七、什么是城市民族工作:指的是以城市少数民族为主要对象的民族工作及与城市功能相联系的民族工作

  八、党和国家保护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16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

  九、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主要任务:改善村寨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重点推进民居保护与建设、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十、十九大明确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十一、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和纠纷时坚持的基本原则:(1)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2)坚持法治的原则;(3)坚持教育疏导的原则;(4)坚持及时处理的原则。

  十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内涵是“八个坚持”:(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坚持维护祖国统一;(4)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5)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7)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8)坚持依法治国。

  十三、我国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2)实施民族区域自治;(3)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4)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5)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6)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7)发展少数民族教科文卫体等社会事业。

  十四:为什么说党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团结的生命线?

  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依据和手段,协调民族关系的规范和准绳。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光辉成就。事实证明,我们党的这些民族政策完全符合我国国情,是正确和行之有效的,得到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是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

  十五、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意义民族团结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维护民族团结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1)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

  (2)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

  (3)民族团结是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十六、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祖国统一。

  十七、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

  十八、人民币使用哪几种少数民族文字:我国人民币主币除使用汉字之外,还使用了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壮文4种少数民族文字。

  十九、宪法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二十、公民的基本义务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有: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2)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4)劳动的义务;

  (5)受教育的义务;

  (6)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7)依法纳税;

  (8)夫妻双方有义务实行计划生育,父母有义务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成年子女有义务赡养扶助父母。

  民族团结进步学习资料

  一、我国的民族国情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有1个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有五个民族自治区。

  我国56个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

  二、我国的民族关系

  内容: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相互关系: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障,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

  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民族关系的具体措施:写入宪法、建国初期的民族问题的宣讲团,西藏的民族改革,西部大开发政策,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民族团结表彰大会等。

  三、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

  1.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平等的含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异同,都在社会生活中,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民族平等权利是广泛的汉利,它包含各民族当家作主,以平等的地位管理国家事务和地疗事务的权利,也包括各民族平等地享有发展经济、接受教育、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等权利。我国在法律上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还采取多种措施,使各民族在实际生活中切实享受到真正的民族平等权利。

  2.维护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国家稳定的基础,是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保证。民族团结的主要内容是各民族要和睦相处,情同手足。民族团结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家经常性地进行民族团结和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表彰活动,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禁止煽动民族分裂、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在各族人民中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问也相互离不开的观念。及时和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中的矛盾和问题。对进行民族分裂活动的,依法进行处置。

  3.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国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国家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实践证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充分尊重、保障各民族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权利,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要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经济发展是各民族自身发展的基础,也是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这既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国家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如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实施对口支援与合作等等,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

  5.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根据民族工作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专业院校教育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培养了大批民族干部,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加强党的领导,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少数民族各项建设事业发展的可靠保障。

  6.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平等是民族平等的重要标志和体现,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都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自治地方有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自治权,各民族公民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诉讼的权利,各类学校可以使用民族语言教学和开展双语教学,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实行扶持政策,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彼此的语言文字。

  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是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内容,表现在饮食起居、节日庆典、婚姻和丧葬习俗等方面。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利于促进民族平等与团结,有利于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我国尊重各民族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防止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发生。对严重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8.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宗教在少数民族中有广泛影响,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各民族公民有宗旺信仰的自由,信教与不信教的人地位平等。国家机关、社会团仁和

  个人都不得以各种方式和手段强制任何人信仰宗教或不信仰丢教。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四、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各个民族饮食起居、礼仪交往的风俗习惯中,也有一些禁忌。这些禁忌是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成为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比如,达斡尔族人和鄂温克族人忌讳用刀、剪等带利刃的东西指人;满族人、瑶族人、畲族人禁食狗肉;高山族人在祭祀、出猎、丧葬的时候忌吃鱼……特别提到的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保安族、撒拉族、东乡族十个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在饮食起居上也有忌食猪肉,不吃自死的动物和动物的血等禁忌。这些禁忌,是穆斯林民族兄弟的一种社会生活习俗。大家应该相互尊重,关照彼此的习惯和喜好,不要随便说三道四,更不能乱开玩笑。因为这样做,会极大地伤害民族感情,影响民族和睦与团结。同样,人口众多的汉族也有自己的生活习惯,也需要尊重。只有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才能避免产生误解、误会,才能赢得对方的信任。如果因一时不了解兄弟民族的风俗习惯,无意当中触犯了兄弟民族的禁忌,就要及时真诚道歉,求得谅解。但如果是故意冒犯少数民族的禁忌,破坏民族团结,情节十分严重的,那就违反了国家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五、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牞维护社会公平和实现社会正义。民族团结的基础是平等牞团结的前提是根本利益的一{民族团结进步学习资料}.

  致性牞即通过共同团结奋斗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实现了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具备了根本政治条件,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共同因素会不断增多,但民族特色和民族差异、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这些差异和差距的存在,必然影响各民族的利益关系和民族团结,从而影响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始终要充分认识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如果没有各民族的团结,就不会有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更不会有互助互利的社会风尚。也就是说,没有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就不可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目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2004 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全国平均数的67.4%,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数的71.4%。因此,我们必须以民族团结为前提条件,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

  民族团结进步学习资料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就是要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上,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维护社会主义祖国的统一安全,同心同德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是各族人民共同的事业,是各民族每一个成员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每个人都要高举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维护社会稳定,自觉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建设者、促进者。

  自觉加强学习 要自觉加强学习,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民族理论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不仅少数民族要学习,汉族也要学习;不仅群众要学习,干部也要学习;不仅一般干部要学习,领导干部也要学习。通过学习,深化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认识,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不断提高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通过学习,坚定"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真正懂得只有在祖国大家庭里,才有我们各个民族的兴盛和发展,才有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感。

  立足本职岗位

  要立足本职岗位,以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每个人工作的岗位,都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舞台。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扎实的工作、无私的奉献、优异的成绩,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要坚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在与其他民族同胞接触交往的日常生活中,注意尊重兄弟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多说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话,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事,做到不说伤害民族感情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事。人人争做民族团结的模范,个个争当维护社会稳定的先锋,点点滴滴,涓涓细流,终能汇聚成涵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浩荡潮流。

  坚持原则

  要坚持原则、明辨是非,旗帜鲜明地与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是对社会主义法制的严重践踏,是对人民根本利益的严重损害,是对国-家-安-全的严重危害。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哪个民族,都要头脑清醒,擦亮眼睛,认清各种分-裂主义势力的险恶用心和反动本质,不信谣、不传谣,不受坏人挑拨煽动,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在危机关头、关键时刻,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挺身而出,敢于同各种分-裂活动作斗争,坚决捍卫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大厦,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建设。只要我们每一个人自觉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建设者、促进者,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形成坚如磐石的团结,拥有坚无不摧的力量,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积极引导青少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能否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意识,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系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能否后继有人。要不断加强对青少年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青少年成长成才各阶段,引导各族青少年准确掌握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和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责任感,努力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要加快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小学按照《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在小学三、四年级开设《中华大家庭》课程,在小学五、六年级开设《民族常识》课程,在初中一、二年级开设《民族政策常识》课程,在普通高中一、二年级开设《民族理论常识》课程,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民族理论常识实践教育》课程。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与政策课中充实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要搞好民族团结教育课堂教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按规定课时安排教学。将各阶段民族团结教育全国统编教材的教学内容纳入小学阶段考查、中考、高考和中职毕业考试范围,试题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分数的15%。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考试中加大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比重。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从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政教主任、团队工作者和思想品德课教师及相关学科教师中,选拔优秀教师承担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工作。加大对民族团结教育课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组织开展教学研究、集体备课、教学经验交流等,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通过各种方式,使民族团结教育真正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查看更多热门资讯相关内容,请点击热门资讯

2024 飞达教育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