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eidashipin.com--热门资讯】

现代化是指现代社会文化变迁的现象,是一种“现代化”整合&rdquo它具体体现为“ldquo良好的头脑、技能、管理和环境严格的多层集成过程。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推进国家什么和什么的现代化建设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篇一】推进国家什么和什么的现代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也进入发展新常态,目前正处在转方式、调结构与转换发展动力的攻关期。为跨越这一关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在理论上我们要把握两个不同;在实践中要抓住三个重点。

  全面准确地领会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首先要弄清两个不同:

  一是经济体系与产业体系不同。现代经济体系是十九大报告的一个新提法,现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有产业体系或工业体系等概念,但产业体系或工业体系的含义明显不同于经济体系,它们只是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研读十九大报告,我体会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经济体系,是指由“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协调体系、开放体系、体制机制”等五个子系统构成的一个大系统。我们不能望文生义,简单地将经济体系等同于产业体系或工业体系。不然在概念理解上差之毫厘,落实层面会失之千里。

  二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不同。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符合新发展理念。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经济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否则就是传统的经济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句话其实包含两个重要判断:一是跨越关口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二是我们目前的经济体系还不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们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论断。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时期,为了迅速建立工业体系,过度强调发展重工业,结果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为了超英赶美,在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上重生产轻生活,没有把发展生产同改善人民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那时流行一个口号:“勒紧裤带搞建设”。出现这样的问题,既有历史的客观原因,也有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失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中央党校发起,理论界开展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大讨论。作为这次大讨论的成果,党的十二大报告将“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确定为我国经济工作的基本原则。此后,积累与消费以及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得到了逐步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2010年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民也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跨越。但经济仍存在一些问题:从发展驱动看,主要是靠投资、出口拉动,创新不足;从供给端看,供给效率和质量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从生态环境看,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增长的现象在各地不同程度的存在;从国际收支看,进出口长期失衡,对外依存度偏高;从财富分配看,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基尼系数偏高。

  针对上面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而且强调五大新发展理念是今后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用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出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六大战略举措。落实这六大举措,我体会应抓住三个重点:

  第一个重点: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改革”;第二个关键词是“供给侧”;第三个关键词是“结构性”。显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以往的政府调结构,而是强调从生产端发力,通过改革解决结构性问题。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还说:“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怎样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筑牢实体经济?近期任务是继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而长远目标,则是增强供给结构适应需求变化的灵活性,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第二个重点: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一个国家的经济就好比是一艘在大海里行驶的航船,有动力才能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可长期以来经济学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经济发展要靠投资、消费、出口等“三驾马车”拉动,此观点最初是来自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里不去评论凯恩斯《通论》的对错,但有一点很清楚,“三驾马车”是需求侧的拉动力而非供给侧的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着力点是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要从供给侧驱动。供给侧的驱动力是什么?当然是科技创新。

  第三个重点:坚持以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为核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表达过这样的思想。他指出:“准确定位和把握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正确认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关系。”要特别提点的是,十九大报告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在阐述“坚持新发展理念”时讲的。习近平总书记为何要在这个部分讲?我理解,用新发展理念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都涉及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由此看,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关键。

【篇二】推进国家什么和什么的现代化建设

  以自我革命精神推动政党自身现代化

  政党是推动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政治领导、思想引领、组织动员、战略规划和统筹协调的作用,深刻影响着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建设质量。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国家能否顺利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能否锻造一个领导能力过硬的执政党,关键在于执政党能否以自我革命精神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在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正是以自我革命精神实现自我超越,为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组织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大的现代化政党是在自我革命中锻造的,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我们党以刀刃向内的革命性自觉深层发力纠风治弊、铁腕高压惩腐肃纪,形成了管党治党的系统合力和整体态势,实现了革命性锻造与全方位重塑,真正把党锻造成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实践告诉我们,政党自身现代化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和关键所在,也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驱动和根本组织保障。只有以驰而不息的自我革命推动政党自身现代化,才能在革除侵蚀党的先进性的弊病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持续增强党的执政效能和执政韧性,使党真正担负起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责任,从而使中国向着现代化强国顺利迈进。

  中国现代化道路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中越来越展现出其探索的开拓性和典型性,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全新范本,为科学社会主义注入了强大的实践活力,为解决全球治理问题贡献了中国方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带来的新挑战,我们必须坚持百年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毫不动摇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篇三】推进国家什么和什么的现代化建设

  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是无数仁人志士为之付出努力的美好憧憬。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披荆斩棘、赓续奋斗的现代化建设史。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苦难与辉煌交织的百年征程中砥砺奋进,成功走出了一条通往现代化强国的复兴之路,缔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奇迹,形成了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宝贵历史经验。

  高度重视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

  现代化建设对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十分重要,是政党推动社会变革、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条件支撑。纵览百年奋斗史,我们党坚持不懈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始终把现代化建设视为党的战略任务加以重点部署、全面推进。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就认识到,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新式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实现工业化。要实现工业化,必须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着眼于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实现“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更加重视现代化建设,领导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承接起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接力棒,不仅把国家治理现代化纳入国家现代化总体进程之中,而且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开启了通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新征程。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从“致力于中国的工业化”到建设“四个现代化”,从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演变轨迹,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与不懈追求。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现代化建设问题,形成了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中国才真正实现了现代化的质的跃升,实现了由现代化的落伍者、赶超者到成功者、贡献者的历史性巨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价值指向和精神实质。纵览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可以看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现代化建设的宏伟成就,归根结底在于党始终恪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政治立场,得到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在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坚持人民是现代化成效“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的衡量标准,把尊民意、汇民智、聚民力、保民生贯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部实践活动中。可以说,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恪守人民立场,真正焕发出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首创精神,从而汇聚起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磅礴伟力。

  历史深刻昭示,人民群众是党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站稳人民立场不能变,否则现代化建设就会丧失价值依托和目标指向,就会丧失灵魂与内核,也必然丧失最客观公正的评价尺度。只有站稳人民立场,才能生成激励中国共产党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价值驱动,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强劲、更具有持续性的中国力量。

  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

  政治路线是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制定的总揽全局的行动纲领,是具有总体性和指导性的行动准则。在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在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上下功夫、做文章、出实招。毛泽东指出:“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邓小平认为,实现四个现代化,首要前提是“要有一条坚定不移的、贯彻始终的政治路线”。江泽民指出,“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抓好两个基本点”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胡锦涛强调:“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必须“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制定大政方针、编制发展规划、部署改革事宜都以党的基本路线为准星,围绕党的基本路线而展开,自觉对标对表、校准偏差。

  扭住了党的政治路线这个“牛鼻子”,就等于找到了引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政治标杆,就等于抓住了党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关节点和突破口。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制定和实施了符合国情的政治路线,为党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坚持有步骤分阶段递进实现目标

  科学划分发展阶段,以相互联系和不断递进的发展阶段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是我们党非常管用和有效的治国理政重要经验。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探寻出科学的“两步走”革命路径,提出整个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明确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取向。新中国成立后,为积极有序地推进“四个现代化”,我们党规划了科学的“两步走”建设方案:“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设计了科学的“三步走”战略部署:从1980年到1990年“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擘画出既富有感召力又切实可行的现代化蓝图。

  进入新时代,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全方位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深层次变革,党的十九大对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谱系和发展步骤再次进行调整,勾勒出“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下的“两个阶段”时间表: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阶段”作为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既衔接了“三步走”战略的发展历程,又在“三步走”战略的基础上细分出未来30年现代化建设的清晰路径,构成了一个承前启后、紧密衔接的整体战略部署,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科学方法论和具体路线图。我们党制定出一个又一个因时而动的阶段目标和科学缜密的战略谋划,激发起亿万人民群众赓续奋斗的积极性,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查看更多热门资讯相关内容,请点击热门资讯

2024 飞达教育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