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eidashipin.com--热门资讯】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施的国内改革开放政策。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篇1】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有其时代背景和历程。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一者,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历史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二者,改革开放是支撑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法宝;三者,改革开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实践。总之,改革开放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和理论范式。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及其内容

  阐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就必须要明了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所经历的艰辛探索过程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

  在“”结束后的历史时刻,国内,党和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处于相当混乱的状态,人民生活贫困,国家经济处于停滞甚至崩溃的边缘,并且存在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老一辈领导人拨乱反正,彻底纠正“”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对真理标准问题、解放思想问题的意义十分重大。

  1978年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虽然改革开放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节和完善,但变革之举力度之大,影响之深,应以革命谓之。实现人民的富裕、国家的富强,则必须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中国改革历史进程的序幕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拉开。农村改革自废除,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归集体所有的基础上,实行集体经营和家庭联产承包即分散经营相结合(统分结合)的经营管理方式。之后乡镇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农村改革取得成效之后,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了。

  拨乱反正胜利之后,1982年在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12次全国代表大会。邓小平在此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命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进入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新的历史时期是以十二大的胜利召开为标志。198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确立之后,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展有了较大飞跃。

  1987年8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三大召开前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是不发达的阶段。要从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来制定规划。中国共产党十三大1987年10月召开,规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同时提出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市场成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最主要因素;资源配置上,引进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企业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促进协调生产和需求。同时要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抵消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的十四大确立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全面改革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要达到这些高要求,则必须要通过改革开放来实践和实现。

  二、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综述

  对外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革命,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一)改革是一场深刻的历史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1.改革开放解决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问题。论及政治层面,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着同旧社会的性质和情况不同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语)。我国现阶段,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日益增长,它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以发展社会生产力来解决,以“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阔步向前。

  2.改革开放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有几个方面。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根本制度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根本目的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首先,邓小平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强调,是对生产力的能动性和革命性的重点说明,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凝炼和概括。解放和发展了的生产力,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能和智能。其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从阶级角度和阶层角度来说明阶级的灭亡和阶层的融近。这是一个阶段性的进程,也是进程的目的。第三,达到共同富裕。当社会财富极大丰富,各取所需,实现共同富裕,从而达到实现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

  3.改革开放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问题。社会怎么才能发展?答案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发展经济的制度和基本。另一个方面,改革开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不仅是时代的选择,也是我国人民群众的科学选择,更是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

  4.改革开放从思想、文化观念上根本改变了国人故步自封的积习,为现代化加速推进提供了精神动力。当前,综合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在抢抓竞争主动权。改革开放是激荡革命的暴风,也是滋润杨柳的春雨。综合既包括硬实力(经济、科技、军事等),也包括软实力(文化、价值观等)。

  (二)改革开放是支撑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法宝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深化改革的精神和具体要求,证明了改革开放是符合中国的基本,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经得住检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1.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是实现两个100年的目标的保障和途径。党和国家大力深化落实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措施,为我国在建党100年建成小康社会和在建国100年实现现代化的两个发展目标得以实现,创造了条件。

  2.坚持改革开放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一定要注意渐进,尊重规律,不可盲目激进。在中国发展的“新常态”下,更要注意科学稳步发展。改革开放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指出,在发展中要做到以人为本、发展是第一要义、统筹兼顾、全面持续可协调四个方面才能科学有效。深化改革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表明,改革开放不但是正确的,而且是必须要坚持的。改革开放不但有历史的宝贵经验,更要有新时代的创新。

  3.改革开放是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和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器,同国际发展密不可分。中国的发展必须融入世界,同时也离不开世界。中国要积极与国际接轨,利用各种经济杠杆和正当经济手段,利用包括巧实力(smartpower)在内的各种能力,获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球财富和经济动力。

  (三)改革开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三个层面来勾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蓝图。要实现这一美好社会,让更多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和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把深化改革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地展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基于国家层面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目标要求。实践或实现这一目标要求的过程中,改革开放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改革开放在中国的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其巨大创造力价值摧枯拉朽,重要的历史地位无可替代。

  【结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取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历史任务,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要按照中央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在实现这一宏图伟业的过程中,改革开放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和前无古人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1].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J].载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

  [2]邓小平.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J].载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4.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J].载.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6.

  [4].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载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团校,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篇2】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一、时代背景:

  1978年12月18日-22日,邓小平召开了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继往开来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淡化了“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当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3、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40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1978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二、意义:

  加快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被一些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束缚自己的思想和手脚。

  社会主义要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国外的资金、资源、技术、人才以及作为有益补充的私营经济,都应当而且能够为社会主义所利用。政权在人民手中,又有强大的公有制经济,这样做不会损害社会主义,只会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

【篇3】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21世纪的中国将会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这一切源于中国国力的与日俱增以及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回顾中国建国以来60年的历史,改革开放的30年尤为重要。短短30年,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世界人民刮目相看。而这一历史巨变的发生要归功于中国1978年以来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路的坚强决心。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拂下,神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思想的解放、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昌明、教育的勃兴、文艺的繁荣、科学的春天。党和国家充满希望、充满活力地踏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对外开放政策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经济落后的原因之一,是由于长期实行封闭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方针,开始向对外开放转变。

  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出口特区先在深圳、珠海两市划出部分地区搞试点,揭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帷幕。1980年8月,五届人大常委会15次会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四个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这起到了窗口作用。在特区内吸收和利用外资,生产外销产品,政府给予优惠政策。经过几年努力,特区发展十分迅速。

  1984年3——4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在京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2月,中央正式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地区。

  1988年4月26日,海南省正式成立,目的是建成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现在对外开放正向内地和边疆发展。邓小平阐明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不仅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找到了途径,而且也极大地促进了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1991年,上海浦东也加入了对外开放区的行列。以上所有的开放区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中国始终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


查看更多热门资讯相关内容,请点击热门资讯

2024 飞达教育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