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eidashipin.com--写作素材】

思维是一种探索性的思维活动,思维力是思维过程中积极的、创造性的力量。思维来源于主体对意图信息的加工。人的思维是他的思想对意图的反应对信息内容的处理。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打造京西永定河生态文化经济带的思考刘权来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篇1】打造京西永定河生态文化经济带的思考刘权来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志码C文章编号1673-4637(2008)06-0058-03

  永定河,古称无定河、浑河,属全国四大防洪江河之一的海河水系,在北京境内流经门头沟、石景山、丰台、房山、大兴5个区,河段长约170km,流域面积近3200km2,占到北京市流域总面积的20%。永定河位于北京西部地区,是北京西部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千百年来她哺育了北京这个古老的城市。永定河为北京的环境和人类生活提供了水源。她的生命之水,在北京的形成、发展、繁荣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永定河出山以后,由北往南历经迁移,在古河道上留下众多湖泊和洼地,是北京古典园林形态和生机的源泉。

  北京城座落在永定河的洪积冲积扇上,侯仁之院士曾指出:北京城市发展的雏形,起源于古代卢沟桥附近的永定河的渡口,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同时,历史上的永定河孕育和滋养了北京城。

  2008年7月1日,古老的卢沟桥开始蓄水,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晓月”景观得以恢复。随着北京建设宜居城市规划的实施,永定河流经的西南五区正努力营造绿色生态文化经济区域,永定河这条母亲河必将绽放她不老的容颜,焕发熠熠生机。

  1永定河北京段治理情况及问题

  永定河历史上发生水灾,受当时各方面条件所限,几乎没有工程防范措施。只是到了明代以来,才陆续修建了一些堤防。建国后,永定河的防洪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先后多次投资兴建了一系列的防洪工程:官厅、友谊等多座大型水库和三家店拦河闸、卢沟桥分洪枢纽等工程;

  对永定河堤防多次加高加固,对河道进行大规模的综合治理。目前,永定河的防洪工程体系已趋于完善。

  永定河从官厅到卢沟桥段,400多m的落差,加上北京西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象气候因素,决定了其被列入全国重点防洪河道之列。

  1.1永定河近年来的治理和开发情况

  永定河自1956年以后没发生过较大洪水,三家店以下自1995年以后彻底断流。河道无水更带来一系列问题:生态环境恶化,河床裸露;

  空气污染严重,成为北京的风沙源;

  河道内砂石无序开采屡禁不止,造成河道坑洼不平、河道主槽及滩地不规整等。

  进入80年代以来永定河来水量逐年减少,三家店至卢沟桥段河道断流。针对水资源的短缺状况,市水务部门按照治水新思路的要求,实现由防御洪水向管理洪水的转变。1995年和1996年,三家店拦河闸两次向下游河道放水。2000年7月三家店拦河闸和卢沟桥分洪枢纽提闸放水,其中一部分水调入大宁水库,另一部分通过大兴灌渠向埝坛水库引水。几次放水,卢沟桥上下游地下水位抬高(3~5)m,永定河两岸390km2范围内地下水得到补充,缓解了本地区地下水急剧下降的危机。

  2002年后,市水务部门及沿河各区开始对永定河开始了大规模的生态恢复。从卢沟桥以下2km到黄良铁路桥共10.4km的河道进行平整;

  丰台区等几个河段关闭了砂石场,回填沙坑,之后便开始封河育草。

  为了防止盗采沙石,市政府、交通、水务部门在河堤上塑起石墩以防车辆进入,水务、国土等执法大队,夏天24h巡查河道。目前,永定河沿线已基本杜绝盗采沙石。

  石景山、丰台、门头沟等区在永定河的治理开发方面做出了努力。门头沟的永定河文化节、三家店湿地景观;

  丰台的卢沟桥庙会、卢沟桥、宛平城、卢沟晓月景观;

  石景山的永定河生态园林都在积极恢复永定河特有的文化内涵。

  1.2存在的问题

  永定河北京段的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有部分河道没有进行生态治理和恢复,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

  (1)思想认识:永定河多年无水,大部分单位都在“等、靠、要”,没有主动去寻找政策资金支持,来改变永定河环境。

  (2)土地确权:永定河河道沿线土地由多家单位管理,不利于开发利用。

  (3)技术措施:水资源配置不合理,三家店以上永定河可利用水量几乎全部引入市区,使三家店以下70多km河道得不到补给,常年干涸。中水回补河道没有合适的水源。

  (4)资金问题:没有专项永定河生态恢复资金支持,各区只能利用绿化等方式争取资金。

  2解决途径及建议

  按照《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在首都水务建设的新形势下,永定河的功能及作用随之转变,使其由单一防洪转变为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集水源、生态、景观、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管理模式。

  2008年奥运会成功召开,“绿色奥运”已深入人心。事实证明,“绿色奥运”体现在水务上则要实现“人水和谐”。永定河作为北京的母亲河,如何实现“人水和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鉴于其目前现状,我们认为流域整体和局部应统筹考虑,做好生态恢复建设规划、调动市区两级政府的积极性共同进行开发,建设水务一体化的流域管理,加快治理步伐。

  2.1综合规划先行,统一河道防洪、供水、生态功能

  永定河的治理和开发不是一个区能独立完成的,这是具有全局性的大问题,必须站在全市的层面上考虑、规划。要在全市的层面上考虑统一规划,同时要注意调动沿河地区的积极性,允许有关区域形成其具有独特风格的水岸文化。

  建议北京市将永定河综合规划,沿线各个区根据地域特点进行进一步规划、设计,开发永定河的功能内涵,确定不同功能区域。如在卢沟桥打造卢沟桥、“卢沟晓月”文化,在深山特殊自然村落开发历史村落或休闲度假村。

  2.2加快生态恢复治理

  (1)抓紧中上游森林恢复工程。据专家研究成果,永定河历史上洪水频发与其上游的水土流失有着因果关系。历史上,为北京都城建设而大量砍伐永定河上游流域的森林树木,造成水土流失,而这又影响到永定河的水质。专家曾说,永定河也是北京森林消失的受害者。近100a来,永定河以“害河”闻名于世。它暴涨暴落,水性浑浊。雨季时更激流震荡、决口泛滥,致使河道迁徙无常。在永定河防洪工程已经形成后,我们应该在上游森林和植被的恢复以及开展全流域性的植树造林等工作上多做努力。

  (2)三家店以下河道尽快完成全线综合整治。自2003年以来,永定河的治理已迈出了治水新思路的第一步,修建的滞洪水库工程,除工程内容外,还增加了生态建设项目,恢复和建造植被。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及环境要求,并与水工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相融合,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突出了生态景观效益。同时,治理了卢沟桥以下京石高速公路桥至黄良铁路桥段12km河道,平整了河道,疏挖了子槽,种植了林木。在恢复天然植被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善了河道及周边的生态环境。

  2.3再生水与雨洪综合利用

  (1)防洪与蓄水统一。永定河防汛工作历来是北京市防汛的重中之重,在加固堤防,减少险工要段,确保永定河安澜,保障首都安全的基础上,适当拦蓄永定河大堤及周边硬化路面雨水,涵养水源。

  (2)污水处理与中水回用。加大永定河沿岸排污口治理力度,对于能集中处理的采取先截污,后将污水引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同时合理布局沿河周边污水处理厂(如丰台河西再生水建设,解决永定河以西17万人污水),靠近主河道,以便处理过的污水回补主河道,形成城市取水、用水、回用、蓄水的良性循环。

  对于无法集中处理的采取就地分散处理的方法,结合河道水质处理措施如湿地等生态治污方法,通过生物技术使水体净化,改善河道水环境。

  3恢复永定河文化,打造永定河文化经济带

  永定河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有地质文化、名山文化、水利文化、古都古城古村落文化,还有可追溯万年前的交通文化。

  笔者建议西南五区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文化为载体,共同打造京西永定河文化经济带。《卢沟运筏图》记载了古渡口、宛平城以及元代从永定河(时称浑河)中上游漂运大批木筏至卢沟桥,捞上来再由陆路转运至大都城的繁忙景象。北京大型水利工程——戾陵堰、车箱渠是在永定河上兴修的。在丰台南看丹村附近分为南、北二派的元明时期永定河的漕运历史。这些历史文化的恢复将形成旅游、休闲、娱乐的生态区域,从而带动“泛永定河区域”房地产、商务等行业的发展,赋予永定河新的生命,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

  3.1加大宣传

  永定河经济文化带的打造,要克服开发永定河存在的阻力和思想观念上的束缚,需要强有力的宣传支持。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宣传保护母亲河功在当代,恢复永定河历史文化利在千秋。

  3.2加大政策支持、财政投入力度

  市区政府在加大永定河环境及恢复历史古迹的同时,给予相应政策扶持,调动当地政府及企业积极性,多方参与治理、开发。

  3.3理顺管理体制、创新开发模式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水务部门)牵头、其他参与的方式。技术部门提供技术支持,管理部门创新开发管理模式。根据土地确权,推行属地管理,采取“一河两制”的方式,政府投资与社会融资相接合,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共同打造绿色生态屏障,恢复生态河道历史文化内涵,开发其附属功能。

  例如在卢沟桥沿河恢复古代酒肆、商务驿站等。根据丰台区区长李超钢的建议,借鉴后海等地经验开发永定河两岸,恢复历史景观,带动周边旅游开发,让当地百姓成为最大受益者。

  3.4引入市场机制

  在条件差的河段,积极鼓励投资者投资,政府给予资金补贴或政策倾斜,通过市场经济手段,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资金开发繁荣永定河文化经济带。

  4结束语

  恢复永定河区域生态环境,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水资源紧缺的状况缓解时,适度放水,利用中水,营造出河中有水、有花草树木、有水鸟、有人的景象。加快永定河综合治理开发步伐,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使永定河真正成为京西的绿色生态走廊、文化经济走廊,加快永定河综合治理开发步伐,早日呈现永定河的历史文脉。

  作者简介:刘权来(1959—),男,丰台区水务局局长。

  来源:《北京水务》2008年第6期

【篇2】打造京西永定河生态文化经济带的思考刘权来

  摘要:在北京市规划的三个文化带中,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独具特色。它积淀了历史文化、包含了近现代文化、孕育着未来文化。西山与永定河共同构筑了文化带的山水框架。未来,北京应完善西山永定河山水文化体系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再规划十处“三山五园”,以满足首都的战略需求。

  关键词:三山五园;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未来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北京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其中,文化中心的职能落实到了北京的历史文化古城、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可见,编制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规划,既是落实北京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西山地形地貌类型多样,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靠近京城的小西山,更是历朝历代建设经营比较集中的区域,拥有以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为重点的皇家园林和寺庙文化资源,它和永定河一同构成了山水相拥、阴阳交融、人文荟萃、特色鲜明的生态文化综合体。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看,三山五园都是西山永定河山水文化建设的核心。

  高端定位

  1.顶层策划

  北京古城是清代的国家政治中心,西山郊外的三山五园构成了当时的第二政治中心。今天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规划要以“我即人民”的更高战略视点,进行顶层谋划。重新审视三山五园这一传统园林文化遗产,“三山”是山水生态之“巢”,“五园”是文明成果之“凤”。因此,应大力构筑山水之巢,引进、培育、积淀未来中国园林文化之“凤”,为国际和国内、中央和地方、工作和生活,提供多层次的复合生态产品。

  2.战略目标

  文化是影响一个地区和民族的哲学、艺术、宗教、习俗及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总和,可视之为物质财富的信息状态。而文化带的规划目标则是:激活文化中的信息,探寻文化中的精神和创意,释放其中浓缩的能量,转化成发展的实力,最终促进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因此,“软”文化必须要发挥“硬”作用。

  (1)从中华文明古国的历史维度看,西山永定河作为一个文化复合带,积淀了历史文化(如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包含了近现代文化(如民俗风情、红色基因、工业遗产)、孕育了未来文化(生态文明、园居生活)。这三类文化将共同构成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价值。

  因此,要做到保护历史文化、培养当今文化、引领未来文化,就必须完成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整体文化塑造。只有使西山永定河区域规划的人类建设活动具有文化属性,文化项目可以承担起现实的功能需求,且对其建设项目按照文物的高标准要求进行营造,才有可能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财产,形成未来新的文化沉淀。

  (2)沿永定河形成的山水生态脉和沿西山山麓形成的家国情怀文化脉,记载着从远古旧石器时代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化与生态演化的历史脉络。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依托其山水文化构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或可实现两大功能——国家历史文化传承的典范区域和国际交往活动的重要载体。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应当实现三重目标。一是基本目标:加大力度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中级目标:借助历史文化,整合区域内的山水林田湖草,构筑城乡家庭美好生活。三是高级目标:构建未来的集风水、风景、风情和风俗于一体、服务国内外高端综合需求的中国风景园林文化带。

  资源禀赋与重构

  1.梳理山水空间

  西山永定河一带的文化具有“山水间、生态上、风景中、故事里”的典型特征。通过对山形水系的分析,结合文化资源的特点,可将区域内的山水空间按照自然-文化的梯度进行分类(见图1),做到资源分层使用:一是生态野地——纯粹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动植物保护地,如自然保护区。二是风景美地——山水环境中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如风景名胜区。三是风水宝地——风景中最佳处,传统藏风聚气之地,有着巨大潜在的资源价值,如三山五园等园林。四是风情佳地——风景中具有民俗文化的地方,如爨底下村等传统村落等。五是文化圣地——山水中文化价值最高的地方,如世界遗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等。这样才能使山水风景和文化资源做到分类、分级,精准保护和科学利用。

  2.讲述文化故事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文化与自然的紧密交融。将文化资源充分挖掘、评估,再与山水风景、生态系统进行重构,可以向全世界不同的人群,讲述不同层次的故事。

  (1)北京故事。从都城到乡村,从皇家到民俗,立体讲述北京的故事。一是北京之源。以镇江营-蓟城-燕城-辽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国都到今天新中国首都的历史为脉络,讲述北京建城史。二是园林文化。从公元11世纪(金朝)的西山八院,到清代的三山五园等皇家园林、苑囿及寺庙建筑,可讲述北京辉煌的园林史(见图2)。三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根据文化带中的传统村落、京西古道、民俗和首钢工业文明等讲述民风民俗史。

  (2)中国故事。西山中的各类遗址遗存较为完整地记录了从远古、上古、中古到近现代的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演进。其中包括新旧石器遗址、先秦遗址、魏晋遗址、隋唐遗址、辽金遗址、元大都遗址及明清遗址等(见图3)。尤其在近现代,西山更是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画卷。

  (3)人类故事。距今20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已出现在永定河上游的泥河湾一带。其后,又出现了周口店北京猿人、北京新洞人、北京山顶洞人和北京门头沟的东胡林人等。我们通过石器、玉器、渔猎、游牧、乡村、农耕、工业及信息时代的不同生产生活场景和历史脉络等(见图4),可以讲述人类成长的故事。

  积淀文化新资源

  1.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完善生态景观格局

  将京津冀建设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群之一,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经济发展布局,笔者提出了“一海(渤海湾)、两山(燕山、太行山)、九河(从西向东的唐河、沙河、府河、界河、漕河、南拒马河、大清河、赵王新河和独流减河)、多淀(从西部太行山向东的王快水库、西大洋水库、白洋淀、文安洼、团泊洼、北大港水库和渤海)”的生态景观格局(见图5),旨在实现“生态京津冀,美丽城市群,生活且幸福,产业更平衡”的目标,以确保满足围合在山水中间的京津冀核心区内1亿人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生态空间的保护与利用。其中太行山的北部就是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其应当在服务首都核心职能的同时,进一步实现未来文化的积淀与自然山水的有机结合。

  2.立足生态补偿,实现文化引领

  历史上,西山为北京城源源不断地提供森林、矿产等建材和能源物资,北京的3400年建城史展现了文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交织。西山永定河作为京畿地区的京都近郊,从哲学角度看,是仁山智水;从历史角度看,是京都大西苑;从当今视点看,是自然与人文结合的国家公园。因此,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必须立足在生态回馈和修复的基础上,实现文化复兴。

  3.建设文化重器,再规划十处三山五园

  “老”三山五园是帝王们通过对普通自然山水文化的整合提升,形成了人们向往的理想生活空间,它几百年来的逐步建设过程是西山永定河区域文化的人化、诗化、神化逐级演进升华的体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在新时代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中,我们也应当像前人一样,留下新的文化遗产。因此,基于让中华山水文化和中国园林艺术服务国际机构的驻华政务需求,满足京津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笔者建议在原有基础上新规划十处三山五园。西山区域内山水环境极佳,可利用山环水抱、藏风聚气的自然地形优势,借鉴“老”三山五园的风景园林艺术手法,整合普通的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提供集行政办公、外交活动、金融商务、旅游休闲、游憩养生等功能为一体,文化与生活、生态与景观为一体、工作和娱乐为一体的园居办公环境。

  (1)规划思路。新三山五园可以按照不同的功能需求和规模,分层次进行规划设计。一是根据国际和国家层面的政务活动,可以从中南海到北京老城,从“老”三山五园,拓展到新三山五园。二是延伸旅游路线,构建新的三山五园景区景点,开拓国内外游客旅游观光、百姓休闲娱乐等活动地点。

  (2)空间选址。通过高铁及其支线联系中心城区,利用风景园林的优势,结合地形地貌、历史文化和交通运输等因素,借鉴我国传统园林的优秀设计手法,整合山水资源,统筹协调功能使用,建设宜游、宜业、宜居的去处。同时,置换一些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工业区所占有的优质山水空间(见图6)。如房山区的谷积山青龙湖组团、金陵组团、宝金山组团、上方山组团及云居寺-石经山组团(见图7);石景山区的小西山西南部三家店、南部的潭峪组团(见图8);海淀区的黑龙潭组团、昌平区的高崖口组团等山水区域,都可以成为新三山五园的参考选址。

【篇3】打造京西永定河生态文化经济带的思考刘权来

  当记者打开由北京市门头沟区文化委员会监制的手绘彩色《门头沟区文化探访导览图》时发现,原来在这个环境优美的北京西南部区域内,居然有着如此多的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资源值得挖掘与探索。

  近年来,为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门头沟区着力在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上下功夫。门头沟区文促中心主任、门头沟区文委副主任马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门头沟区将围绕挖掘永定河文化和西山文化带的文化内涵,着力塑造永定河文化品牌,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

  重视永定河文化价值

  先后就职于门头沟区旅游委、潭柘寺镇、门头沟区文化委员会的马骐对门头沟区有着深厚的感情。在马骐看来,永定河文化与西山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而打造永定河文化品牌是促进门头沟区文化旅游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未来门头沟区将在更大格局中审视永定河文化的价值,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方面融入西山文化带建设,打造好永定河文化品牌,助力北京西山文化带发展。下一步门头沟区还将联合永定河流域经过的丰台区、石景山区共同发掘永定河文化。

  “事实上,打造永定河文化品牌也是整合门头沟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马骐告诉记者,古村古道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生态山水文化、宗教寺庙文化、特色物产文化、革命军事文化都是永定河流域文化特色,这6个部分是门头沟文化旅游发展的重点。

  在寺庙文化方面,门头沟区将着力打造潭柘寺、戒台寺品牌。“摆脱门票经济是潭、戒两寺未来的发展目标,未来景区将做好配套服务,深入挖掘‘禅意’文化,开办禅修、香道、茶道班,开展祈福类活动等,以保护两寺文化版权为基础,尝试以授权经营的模式,开发出好的文创产品,增强景区的盈利能力。”据马骐介绍,今年6月份尝试推出的《戒台梵音》大型实景演出的试演广受好评,下一步将进行驻场演出的探索。

  此外,挖掘斋堂古村落文化也是门头沟区文化旅游发展的一大方向。斋堂是北京周边唯一拥有庞大古村落群的乡镇,爨底下村和灵水村是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另外还有5片17个村庄,保留着非常完整的明清古村落和山地民居。据马骐介绍,斋堂镇与华侨城合作,将利用三年的时间建成北京市第一个最大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核心区,其中包括有文化展览馆、文化展艺馆、古玩的收藏馆等项目区。这些项目结合古村保护区,突出高品质旅游市场,展现古蕴斋堂的风貌。同时,雁翅镇黄土贵村、碣石村也在进行一些高品质文化旅游项目的尝试。

  马骐认为,门头沟区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虽然与其他区相比起步较晚,但正是发展比较晚才为其保留了非常完好的古村落、古道文化氛围,门头沟会着力在加强配套设计建设上下功夫。此外,加强项目规划设计也是门头沟区旅游发展的关键。

  促进非遗活态传承

  文化的留存不仅在于品牌的塑造,也在于文化历史的延续。

  在不久前刚刚结束的永定河文化节上,一场以非遗技艺保护传承为主题的大型原创民族舞剧《太平鼓声声》给为期四个月的第十届中国北京永定河文化节划上了句号,也让人将目光转向门头沟区的非遗传承与保护。

  据了解,京西太平鼓起源于唐代,表演时配合舞蹈动作敲击鼓面,多用于祭祀、祈福的歌舞表演及民间欢庆新春佳节娱乐活动。此种艺术形式在门头沟地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旧历除夕、灯节时当地民众都会击打着太平鼓并演唱、舞蹈,以求“五谷丰登,天下太平”。2006年,京西太平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骐告诉记者,此次与中国歌剧舞剧院联合打造大型原创太平鼓舞剧,是门头沟区保护传承发展京西太平鼓这一国家级非遗技艺的一次新尝试。通过与国家级专业院团的合作,以现代艺术的角度,挖掘提升京西太平鼓技艺。舞剧讲述了太平鼓在门头沟地区传承、发展的历史,体现了京西太平鼓在当地民众中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内涵。

  据马骐介绍,多年来,门头沟区积极探索京西太平鼓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机制,构建了多个层面、多种形式相互配合的传承体系。一方面,通过编写适用于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等不同需求的太平鼓教材,让京西太平鼓进入中小学生课堂,已建立大峪二小、城子中等职业学校、新桥路中学3所太平鼓传承学校,并拥有多支学生太平鼓表演队。另一方面,扶持多流派的传承人团队,推动参加文化交流演出,京西太平鼓曾代表北京市参加奥运会开幕式仪式前表演,近几年先后赴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捷克、丹麦等进行专场演出。

  与此同时,门头沟区还举办了妙峰山传统民俗庙会、千军台庄户幡会、传统山梆子戏、燕歌戏、蹦蹦戏集中汇演等,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


查看更多写作素材相关内容,请点击写作素材

2024 飞达教育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