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eidashipin.com--写作素材】

分析是把事物或物体从整体分解成部分或属性在头脑中。尽管<分析作为一个正式的概念,它是近年来逐渐确立的。自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以来,这一技术已被应用于数学、逻辑学等领域。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论文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篇一】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论文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在数学考试中不难发现学生由于计算出错而丢分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作为一位数学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计算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计算教学的顺序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教学方法也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如:一年级的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能做100以内比较容易的加、减法.2.依靠实物计算有所减少。3.有些儿童能够部分地或完全摆脱实物计算,进入抽象数的加、减计算。他们的推想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二年级学生在做乘法应用题时,有的能用连加法计算,有些采取另外一种加法是把人数作为相同数相加。

  二、严格教学要求是前提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

  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和用看加算减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要做到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三、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小学阶段,学生面临各种各样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能够正确计算的前提。有些学生在考试中计算题做错,并不是真正的不会算,而是由于运算定律或是运算法则没有弄清,导致计算出错。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生计算才不会出现差错。

  如学生在计算250×24时,很多学生是这样算的:250×24=250×(20+4)=250×20+250=5000+250=5250这部分学生知道这道题能够用简便方法计算。但在计算时由于乘法分配律用错而导致最后的计算结果错误。试想,我们的老师在教乘法分配律时,如果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定律的本质,知道该定律是把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变为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的和,学生在计算时就不会出现上述错误。

  特别是学生到了高年级,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已经非常丰富了,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学会整理已学的基础知识,做题时能灵活运用。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要轻易的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在计算的时候要让学生养成一看、二想、三算、四演的习惯。所谓一看、二想、三算、四演是指:第一先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第二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或有无简便方法以及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第三步进行计算;第四步进行演算,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一些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计算教学,以学生的眼光看待计算,让学生在体验快乐,感受趣味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考,在思考中引导学生去品味数学内在的魅力,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

【篇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论文

  内容提要:在20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计算能力低,给数学教学带来的痛苦。以致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束手无策,寸步难行,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提高中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数学教学中的当无之急的教学环节。

  关键词:数学计算概念习惯持之以恒

  中图分类号:TH1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inthe20yearsofmathematicsteaching,Ideeplyfeltthatstudentscomputingpowerislow,tomathematicsteachingbringsthepain.Sothatstudentsinlearningmathematicsprocesshelpless,stucktoaviciouscycle.Improvethecalculationofprimaryandmiddleschoolstudents'ability,itiseachmathematicsteachingworkersunshirkableresponsibility,alsoisintheteachingofmathematicswhennoconcernteachinglink.

  Keywords:mathematicscalculationconceptsusedtopersevere

  计算在生活生产劳动中运用最为广泛。在小学,计算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关于“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的教学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数学计算应该是每个公民必备的技能,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学生在实际计算中,往往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准确率低,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分析原因,纠正计算中的错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小学生在计算中出错的原因分析如下:

  1.1对概念、法则掌握不熟、理解不透。

  数学概念、法则是小学数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它是计算方法达到程度化、规范化的一般规律。只有概念明确才能判断正确,才能合理的进行计算。多数学生计算出错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概念、法则理解不透。如,学生在计算:5.9÷0.01=0.059,2.4×50=12就是对小数除法和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理解掌握不熟练造成的;再如,3.28×42+3.28×57+3.28=3.28×99,32.6-(12.6+7.5)=32.6-12.6+7.5这是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不清晰的结果。

  1.2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

  小学生的情绪不够稳定,不同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计算过程,学生都希望算得又对又快,由于动机过强、急于求成,往往事与愿违。算式简单则麻痹轻视;计算复杂,又表现出厌烦、畏难情绪、导致错误。比如:4×25÷4×25一眼看到这题觉得非常简单,许多同学会算成产生了4×25÷4×25=1运算顺序方面的错误。

  1.3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态度不端正。

  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计算的质量。部分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最主要就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不能认真审题,例如125×8÷125×8=1000÷1000=1,8.4÷1.2-1.2=0,8.36-1.25+2.75=8.36-4=4.36等错误都是不看运算顺序,只忙于凑整;其次是没有认真书写的习惯,字迹潦草,自己写的数自己不认识,或者抄错写错数;再就是没有检查、检验的习惯,计算后不知道回过头再去检查、验算。

  1.4思维定势的干扰,造成计算出现错误。

  如整数加法的法则是“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学生在计算小数加法时却将末位对齐,或是在计算420÷42=10、630÷63=10这些口算题后,接着计算440-44时,由于思维定势学生往往会把减法错算成除法,即440÷44=10。再如在计算“3:45到5:35”所经过的时间时,学生算成“5:35-3:45=1:00=1小时”,这是学生受退位减法“退1作10”的影响。

  2针对以上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的进行计算”,谈几点做法:

  2.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

  2.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保证题目抄对,抄完题后要和原题对照,后一步和前一步对照,横竖的得数和竖式得数对照。其次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拿到题目先要弄清运算顺序,同时还要分析是否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审完题后再动笔计算。再次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不论是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都要求学生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竖式的横线和分数线要求用直尺去完成;运算符号的书写一定要规范,特别是“除号”和“小数点”的书写一定要严格要求。最后认真检查的习惯。算完后回过头来再进行检查:竖式计算的题目,算完后再验算一遍。

  2.3培养口算能力

  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口算教学,不仅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教学过程,它更应是学生思维、心智的训练过程。加强口算方法的指导,教师要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经历口算的过程,同时,更应及时加强方法的指导,如运用凑十法进行口算;根据运算定律或性质口算等等。教师还要注意口算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改变单调、乏味的练习,以激发学生口算的兴趣。

  3、通过查找问题、剖析原因、制定改进计划措施,在教学中,实践得出:要想迅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加强计算教学和计算练习,使学生的计算既准确又迅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总之,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靠一朝一夕能养成的。作为教师,首先自身要对计算法则、定律等运用自如,指导时才能得心应手,提高效果。同时训练应持之以恒,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难见成效的。在计算教学中,做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要把它和目前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全班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篇三】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论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因为学生“计算错误”而困惑。题做了不少,错误率却居高不下,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的质量。那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老师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分析原因:

  1.不看清楚题目下笔。

  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感知事物比较笼统,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感觉上的、孤立的现象,不去仔细观察事物之间的特征和联系。所以在抄写数字、符号的时候,没有看清楚就下笔,抄写的数字就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比如:把“3”写成“8”,将“26”写成“62”;把“+”写成“×”等。在很多时候,脱式计算中上一行的数字到下一行就写错了,或者将不同的数字写成同一个数字。

  2.容易被假想迷惑。

  有些运算顺序尤其是简便运算方法的错误,除上述的原因外,还非常容易出现被假想迷惑的情况,以为能够进行简便计算,将运算顺序搞错。比如在进行小数简算的过程中,32.78-(8.9+2.78)可以变成分别减去后两个数,而类似的32.78-(8.9-2.78)就不能简算,去括号后要变成32.78-8.9+2.78。

  3.多受负迁移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已学知识的影响,即学习中的迁移。如果已学的知识促进知识的掌握,就是正迁移,反之即负迁移。计算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受到负迁移的干扰,影响计算的准确性。比如:计算乘法的时候,不少的孩子就经常出现加法的计算情况。

  措施方法

  1激发学生口算的兴趣

  针对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老师要分散口算练习的时间。让学生在最佳的时间练习,发挥练习的实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机械重复的训练,会使学生产生乏味感,容易疲劳和厌倦,激发不起训练的兴趣,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教学内容,每天让学生视算或听算20道左右题目,并采取多种形式训练:如既可用口算比赛、对口令、游戏、竞赛、集体抢答等方式又可用卡片、小黑板或扑克牌等印发口算题、限时比赛等方式。口算作为新授课的铺垫,使新旧知识自然过渡。也可以让学生自编口算题,进行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还可以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题的计算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掌握适当的口算技巧

  口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生数学能力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要切实抓好它,才能有利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发展。

  1运用口算卡片,保持训练的连续性

  运用口算卡片,可以调动全班学习的积极性。视觉是感知过程中最敏感的器官,学生目视口算卡片进行视算,注意力容易集中。一般可以利用刚上课的两三分钟集中训练。例如:我们将所有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算式制作成口算卡片.游戏过程如下:

  A.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B.组长任意说一个数字,其他学生就从口算卡片中拿出得数等于组长所报数字的口算卡片.(注意:口算卡片不能重复使用.如组长说“14”,第一次可以拿出“13+1”这个卡片;第二次组长再说“14”的时候,可以拿“12+2”“15-1”等等,但是不能再拿“13+1”这个卡片.)

  C.每次第一个拿出卡片的学生获得奖励(小红花,小星星等等),最后获得奖励最多的学生就是优胜者.

  2掌握凑十法口算

  “20以内进位加法”是否计算正确、迅速,而“凑十法”是这部分内容的核心,学生对“凑十法”掌握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进位加法的计算速度,从而影响到20以内的退位减法及整数四则计算学习。所以掌握利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非常重要。例如口算加法“64+25=?”,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按照教材编排的思路,把第二个加数25分解成20和5,然后,用64加20得84,再用84加5得89。使学生懂得这种方法的计算道理。然后再提问学生:“你们还有别的算法吗?”这时,学生可能说出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比如,有的会说:先用60加20得80,再用4加5得9,然后用80加9得89;还有的会说:先用64加5得69,再用69加20得89,等等。在学生说出几种不同的算法后,教师应该先充分肯定学生的计算方法,对他们积极思考的精神给予表扬。

  3理解算理,掌握巧算的方法

  口算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大大提高口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并形成口算能力。为此要重视加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例如:口算中常用的凑整法、凑十法、分解法,以及熟记一些常见的数据等。来看25×4=100,125×8=1000时,提醒孩子们能经常用它们作为口算的拐杖,有的时候还可以利用分解法将题目转换成有25×4=100,125×8=1000的形式。同时我留一个版面给孩子们,让他们将平时发现的巧算方法记下来,大家分享。这样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口算的兴趣。

  4运用减法性质“凑整”

  如50-13-7,启发学生说出思考过程,说出几种口算方法并通过比较,让学生总结出: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如果减数的和能凑成整十的数,可以把减数先加后再减。这种口算比较简便。

  3增强口算意识,养成良好的口算习惯

  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切实有效的办法。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以下良好计算习,应该做到“一看、二想、三计算”的认真计算习惯。计算是一件非常严肃认真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但恰恰有个别学生没有良好学习习惯,拿到计算题后,没有看清数字,没有弄清运算顺序,就盲目的算起来,例如:在计算6+4÷2这样一道简单的计算题时,由于个别学生马虎,结果算成了5。如果在计算时,只要仔细一点,很容易看出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先算除法再算加法,正确结果应该是8。又如在44×1.5+11÷0.5×997,44×1.5可以这样想:1个44再加上半个44是3个22,而11÷0.5,已知11是含有22个0.5,因此11÷0.5×997=22×997,所以原式22×3+22×997=22×(3+997)=22×1000=22000,这样很快就算出来了,从而提高了口算的思维能力。


查看更多写作素材相关内容,请点击写作素材

2024 飞达教育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