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feidashipin.com--写作素材】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化学是一门主要在分子和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化学实验教学探讨论文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化学实验教学探讨论文篇1

  摘要:开放式教学可以看成是学校课堂教学过程的开放。化学这门科学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就是实验,实验能简单、明了的突出主要问题,给学生以生动、鲜活的直观感受。长期以来,随着化学这门学科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化学的重要性,各学校开展实验化学的开出率大大增加。

  关键词:开放式实验教学科学探究

  为什么实验教学一直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呢?个人认为有三点:一是精力,对于一名化学教师来说,准备一节同学们都能参与的实验课至少要提前两天,准备药品、实验仪器,在学生实验室还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等,往往一个老师还要教2~3个班级,那么一节实验课下来就会累的精疲力尽;二是财力,化学实验药品在某些普通高中可能不会那么齐全,如果全体同学都能参与到实验当中,对于这些一般的学校而言,药品消耗也成了重大问题;三是人身安全:化学实验多数是易燃易爆的危险实验,往往在实验过程中会有很多意外事故发生。所以这些都是导致化学实验课处于封闭状态的原因所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科,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中职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如何结合中专化学教学内容,通过化学实验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一个重要课题。近几年来,我们通过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开放性的化学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取得了一些成效。[1]

  一、传统实验与开放性实验的特点

  传统实验的特点是:内容确定,方法单一,实验过程程序化。学生只能机械地按图索骥,循规蹈距地完成实验。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所谓开放的化学实验教学(1),是指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教材为边界的封闭系统,不囿于知识范围,不拘于课时安排,充分尊重不同能力发展水平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的一种实验教学。

  概括开放的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探索,大体上有以下三种开放形式。

  1.向全体学生开放

  物质性质的教学中,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探讨来培养发散思维。例如“在室温下,有体积相同、无污染的饱和食盐水和蒸馏水各一瓶,请设计实验予以区分。”问题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每个学生都可以设计一个合理的方案。作为一名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尽可能多的合理结论。学生可以从生活常识、物理本质、化学本质等方面来思考,每个方面都可以找到一些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又如在学习SO2的性质后,提出:①怎样鉴别CO2和SO2?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可以想出多种方法,如用品红、溴水或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等。②如何除去CO2中的SO2?(提进了一步)学生经过思考,也可得出多种方法,如用饱和NaHCO3溶液、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等。③如何检验SO2中混有CO2?(更进一步)必须排除SO2的干扰后,才能检验CO2。这样,多方位、新角度提问,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2.向学科开放

  开放的化学实验教学是指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教材为边界的封闭系统,不囿于知识范围,向学科开放。

  例如,酸碱中和反应的教学中,还可以在教学示例1的基础上设计如下两个实验,进一步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一:把金属钠放入氯化铜溶液中。

  实验二:把铁钉插入胆矾中。

  试验一中,那与氯化铜反应,但得不到单质铜,从而使学生明确钾、钠、钙等活泼金属的特殊性,进一步理解“盐与某些金属的反应”中“某些”的含义。

  实验二中,铁与胆矾不反应,是学生明确盐溶液与结晶水合物的区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怎样才能使铁与硫酸铜反应置换出单质铜呢?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将胆矾配置成溶液在于铁反应。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盐溶液”这个条件的认识和理解。

  虽然课本上没有给出以上两个实验,但是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这样的设计打破了教材的界限。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实验主动性和探索欲望,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素质。[2]

  3.向生活和社会开放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学的中心是实际生活”教师在实际生活中选定某些典型的事实,设计出能对学生的智慧构成挑战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也能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兴趣始终是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向导,尤其是高中生往往以有无兴趣决定取舍,寓教于乐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生活化学实验”也需要力求新颖,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生活化学”的范围极广。我们往往可以找到许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例子作为开放的化学实验教学当中来。

  二、传统实验与开放性实验的特点

  传统实验的特点是:内容确定,方法单一,实验过程程序化。学生只能机械地按图索骥,循规蹈距地完成实验。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三、在开放性实验中,让学生学会创新思维方法

  1.比较的方法

  比较是创新思维的基础,通过对事物相同及不同方面的比较,有助于发现和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与本质。如在“苯酚的检验”的实验中,除了苯酚试剂外,我们还增加了甲基苯酚,通過实验,两者进行比较,学生认识到了酚羟基与Fe都显紫色的现象。

  2.逆向思维方法

  逆向思维是背逆通常思考问题方法、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这种教学,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在学习了原电池以后,学生知道原电池中活泼的金属作负极(如铁),相对不活泼的金属作正极(如铜),但我们要求学生设计出另外一个实验,在原电池中让铁作正极,铜作负极。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认真思考后,认识到电极不变时,可以用改变电解质的方法来改变电流方向,于是可以用浓HNO作电解液,让铁纯化,即可达到目的。经过这个逆向思维的过程,让学生想到许多按常规思想想不到的东西。

  2.发散思维的方法

  发散主要体现在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它善于摆脱一般模式或限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卤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实验中,学生通过碘化钾和溴水与淀粉溶液的反应,明白了只有游离态的碘遇淀粉才会变蓝色。我们对知识进行了发散,布置了一个补充实验:如何使碘化钾与淀粉的混合液变蓝。学生展开思考,纷纷动手实验,有的加氯水,有的加溴水,还有的加碘水,结果都变蓝色。通过实验,学生认识到,虽然反应原理并不完全相同,但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在开放性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教师在教育创新的不断追求和实践中,自觉激发、保护学生的创新热情。如在设计开放性实验时,可注意内容的坡度和难度,使实验具有趣味性、探索性、综合性,以满足学生动手、求异、求新的心理特点。支持学生在实验中萌发的创新意识,多肯定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鼓励他们去探究事物的本质,依靠已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创新情绪。

  我们提倡创新思维,进行开放性的实验化学,但并不否定教学过程中的规律性,不能忽略化学科学所具有的认识规律,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规范操作的严谨性与准确性。只有把握了规范性与创新性两者的度,才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上、下册主编:胡美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lO月第二次印刷.

  [2]初中新课标人教版化学优秀教案主编:任志鸿南方出版社.

化学实验教学探讨论文篇2

  摘要: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在新高考的形势下,努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当下,如何实施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以“铁的化合物”为例,设计了两条主线、三个主题,通过实验探究培养了学生应用新的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了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类别通性;价轴关系;问题驱动

  最近淄博市淄川区组织了优质课评选活动,本次优质课的课题为“铁的重要化合物”,实验较多。我们知道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在新高考的形势下,在努力培養学生核心素养的当下,如何实施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人教版必修一在学完离子反应氧化还原的基础上,开始介绍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它既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又是学生今后在工作和生产中经常要接触、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本节课以铁元素为核心,应用前面的分类方法,对铁的化合物分类进行研究,其中二价铁、三价铁的相互转化为本节课重点。

  本节课有两条主线贯穿教学,知识主线依据前面的分类方法和氧化还原思想,按照氧化物、盐、氢氧化物的类别顺序进行分析和研究。核心素养主线,依据生活情景和生产情景,以实验探究为教学主旋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证据推理,宏微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两条主线通过三个主题——宏观类别决定物质通性、价轴关系预测氧还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以问题为驱动,以情景为载体,以探究为形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引课环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铁及其化合物的兴趣和热情,以“魔力保温杯”这样的趣味实验作为导入,带领学生进入学习铁的化合物的探究世界。为了不割裂课堂设计,将铁的氧化物、盐和碱的基本概念及色态,用图片对比的方式做了一体化处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物质类别之间的相互转化。展示主题——分类观建模结果。

  大多数学生能根据化合价预测不同价态下元素的氧还性质,展示主题二价态观建模结果,纵向转变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来完成,并引导学生自己得出转化关系。在此设置了铁盐和亚铁盐相互转换的六个离子方程式。一方面为了巩固落实“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书写未知化学反应方程式”这一高考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为后续实验探究指明方向。离子方程式书写依然是难点,学生板演的错误率比较高。

  设置真实的问题情景,敞口放置的硫酸亚铁溶液成分是什么?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引导学生能够独立进行探究实验,先介绍探究实验的基本模式:提出假设—制定方案—实验验证—做出解释。学生根据亚铁盐不稳定,非常容易被空气或溶液中的氧气氧化为铁盐这一背景知识,提出科学假设:(1)情况1:若氧化完全,则只含铁离子。(2)情况2:若氧化不完全,则既含有亚铁离子又含有铁离子。(3)情况3:若没有被氧化,则只含亚铁离子。接着制订可行性方案,这个时候多数学生没有头绪,无所适从。问题驱动新知识的生长,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的检验应运而生。

  如何检验铁离子和亚铁离子?老师给了一个引导性解决方案,大家分别从特征反应、沉淀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三个角度出发加以验证,特征反应:灵敏度高,方法简单,针对性强。沉淀反应:氢氧化亚铁和氢氧化铁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本节课知识的交叉点和生长点。它既是前面氧化还原思想在氢氧化物中的集中体现,又是二价铁和三价铁的检验方法之一。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已经猜想到了变色原因可能是氧气将氢氧化亚铁氧化,但如何根据其他证据推理出变色的原理,传统实验方案显然不行。

  总结学生发言,大家只看到了白色沉淀瞬间变为灰绿色,并没有看到最终红褐色的结果,引导大家合理推测:可能由于冬天温度过低,氧气的溶解度降低,另一方面反应速度受温度影响而大幅度减缓,导致氢氧化亚铁的氧化不完全。进而引导学生,假如氧气充足,能否观察到红褐色沉淀?接着给出设计方案:吸取部分灰绿色沉淀平铺在滤纸上,并展示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大家进一步认识到白变灰绿变红褐,确实由氧气的氧化导致,空气中氧气浓度高,氧化很彻底,溶液中氧气浓度低,氧化很缓慢。接下来进一步发散思维,如果往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少许过氧化钠粉末,会有什么实验现象?少部分学生能够推断出直接出现红褐色沉淀,播放视频,检验是否会出现这一现象。引导大家去思考,可能是过氧化钠直接氧化了氢氧化亚铁,也可能是过氧化钠同水反应之后产生的氧气氧化了氢氧化亚铁,也可能是二者共同作用。改进实验和问题追问,非常好地帮助学生进行了证据推理,对氧气参与反应产生更理性的认知。

  整个探究过程,学生不断提出猜想和设计方案,课堂常常迸发出一个又一个奇思妙想,但是通过实验验证后又殊途同归,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深度思考不断创生新知,实验探究培养了学生应用新的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了核心素养的培养。

  也许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让每个问题都以实验的形式进行呈现和说明,但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有力工具,是学习化学的灵魂,即便是以记忆为主的常识性知识,如果辅以实验探究也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

  参考文献:

  王星乔,滕瑛巧,汪纪苗,等.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J].聚焦课堂,2017(5).

化学实验教学探讨论文篇3

  摘 要:如今,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化学学科和我们的环境息息相关,多数情况下,环境破坏是化学污染造成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规范实验操作,培养环保意识,以化学实验来注入环保知识,在探究实验中增强环保体验,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进行环保教育。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环保教育

  引言

  初中化学实验在新课改之后,更凸显了课堂实验的探究性、灵活性与趣味性。它注重学生课堂的参与意识,强调在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深入分析环保教育理念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影响,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将环保理念融入生活、学习,进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一、规范化学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实验必然会涉及燃料、药品等,这些化学实验材料均潜藏着较大的环境污染问题。为此,在化学实验中,必须对学生进行规范化实验操作训练,使他们严格遵守实验方法、步骤,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必须反复强调规范性实验的重要性,确保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准则进行操作。同时,做好废弃物品处理工作,从根源上预防实验污染的发生。比如,在进行盐酸中反应检测金属(铜、镁、铁等)性质实验时,虽然学生均已不是初次进行实验,教师也再三对实验操作进行了规范强调,但某些学生仍然会掉以轻心,甚至将实验准则须知抛之脑后。为了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行为,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应时刻给予學生提醒:“同学们,完成实验后,剩余的废水、废液应如何处理?”学生答:“将其倒入专门回收废液的容器里。”教师问:“为什么需要这样做?”学生答:“因为盐酸有较大的酸性特征,当剩余的盐酸废液接触下水道等金属物质时,可造成下水道腐蚀,还会导致水源污染,因此,需要小心地将其倒入专门回收废液的容器中。”教师总结:“同学们讲得非常好,我们一定要铭记于心,实验过程中,废弃物品、药品等不随意乱倒、丢弃,避免造成环境污染。”通过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监督,在发现问题的时候马上对学生进行错误纠正,可以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进而降低实验环境污染的产生。

  二、充分利用化学演示实验,丰富学生的环保知识

  充分利用化学演示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和学习效率。在进行化学演示实验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对实验教学内容、形式、方法等进行创新、改革,以在促进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环保教育,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观念。比如在“硫在氧气中燃烧”演示实验中,学生在进行自学实验的同时,教师边操作边强调:“硫取少许,将其置入燃烧匙当中,后将其置于酒精灯上,待其点燃之后,认真观察火焰所产生的颜色,后将其置入氧气集气瓶中。”教师向学生提问:“大家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要说的?”学生答:“我闻到了刺鼻的气味……”教师问:“大家认为刺鼻气味的产物应该是什么?”学生答:“二氧化硫。”教师再问:“二氧化硫具有什么性质特征?”学生答:“二氧化硫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还具有腐蚀性,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教师总结:“同学们讲得都很对,二氧化硫确实是酸雨形成的诱发因素,那么我们刚才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硫能否排入大气?”学生答:“不能。”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那么,我们该如何改进这一化学实验,避免二氧化硫进入空气,进而使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实验课后,大家分组进行思考探讨。”通过充分利用化学演示实验对学生进行教学,一步一步地诱导学生进行问题回答,而后教师对实验现象做分析总结,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反思,最终在实验学习中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种创新的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使环保知识渗入学生的学习中去,达到环保教育的目的。

  三、创新设计学生实验,增强学生的环保体验

  新的课程改革之后,化学教学增添了探究性实验,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实验中,其探究、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与此同时,探究性实验具有较高的环保教育价值,因此,教师可以将其作为教育素材对学生展开环保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认知水平。比如在“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酸雨的危害性,教师在为实验物品(石灰石、集气瓶、锌粒、树叶、水等)做准备的同时,应多收集一份样本作为参考实验,可在下雨后到钢铁厂区收集一瓶雨水,让学生比较分析二氧化硫溶于水和空集气瓶置入锌粒、树叶、石灰石后的化学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即与前面相同,二氧化硫溶于水和空集气瓶置入锌粒、树叶、石灰石后的化学现象。学生观察时会明显地发现,瓶水中的树叶泛黄,石灰石表面起气泡。此时,教师向学生提问:“实验表明了一个什么样的化学现象?”学生很快地意识到:“钢铁厂所排放的二氧化硫,是造成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教师再问:“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了环境污染可发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候,它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的周围,那么我们该如何为保护环境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呢?”于是,学生们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节约水电”“不乱丢垃圾”“遵守卫生文明准则”等。通过不断深入探究,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

  结束语

  化学在人们的日常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理念,加强学生的自我环保意识,是新课改后的重要革新内容之一。在初中生刚接触化学实验时对其进行环保教育,正是培养其环保意识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环保教育,可以使环保理念深入学生心中,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 杨天荣.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中学教学参考,2015,(29):82.

  [2] 王文斌.绿色化学理念融入初中化学教学的策略探究 .才智,2015,(35):71.


查看更多写作素材相关内容,请点击写作素材

2024 飞达教育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9018228号